《淮南子》,又名《淮南鸿烈》、《刘安子》,刘向校定时名之“淮南”,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、苏飞、伍被、左吴、田由等八人,仿秦吕不韦著《吕氏春秋》,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。 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叔父,刘安撰作《淮南子》目的,是针对初登基的汉武帝刘彻。原书内篇二十一卷,外篇三十三卷,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,“说林、说山、人闲诸篇多纪古事”。这部书的思想内容接近于道家,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,故《汉书·艺文志》将之列为杂家类。梁启超说:“《淮南子》匠心经营,极有伦脊,非漫然獭祭而已。”胡适说:“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,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。”刘文典写有《淮南鸿烈集解》。
16.44 万字
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,卓越的军事家、统帅、军事理论家、军事改革家。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“孙吴”,著有《吴子》,《吴子》与《孙子》又合称《孙吴兵法》,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25.50 万字
《颜氏家训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、体系宏大的家训,也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。作者颜之推,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、教育家。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、思想、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。 《颜氏家训》全书七卷二十篇,即《序致》、《教子》、《兄弟》、《后娶》、《治家》、《风操》、《慕贤》、《勉学》、《文章》、《名实》、《涉务》、《省事》、《止足》、《诫兵》、《养生》、《归心》、《书证》、《音辞》、《杂艺》、《终制》,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中心,也注重实学、工农商贾等技能,教育颜氏后辈关于修身、治家、处世、为学等学问,“又兼论字画音训,并考定典故,品弟文艺”。其中《归心》篇宣传佛教思想,《书证》、《音辞》两篇讨论古书训诂音韵,《文章》篇讨论文学,《诫兵》讨论军事。颜之推自称:“吾所以复为此者,非敢轨物范世也,业以整齐门内,提撕子孙。” 《颜氏家训》有极强烈的民族情操,里面提到一个故事,齐朝有一士大夫,尝谓吾曰:“我有一儿,年已十七,颇晓书疏,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,稍欲通解,以此伏事公卿,无不宠爱,亦要事也。”颜本人认为“异哉,此人之教子也!若由此业,自致卿相,亦不愿汝曹为之。”顾炎武称赞他说:“嗟夫,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,犹为此言,彼阉然媚于世者,能无愧哉!”。王钺曰:“北齐黄门颜之推《家训》二十篇,篇篇药石,言言龟鉴,凡为人子弟者,可置一册,奉为明训,不独颜氏。”但也人认为,“南朝入仕北朝”的颜之推自叹“一生而三化”,其“家训”写来道貌岸然,颜之推本人的经历,却不是那么的“民族大义”。
4.25 万字
《尔雅注疏》又名为《十三经注疏:尔雅注疏》,是对《尔雅》加以注解的中国古代著作,作者为晋·郭璞(注作者)与北宋邢昺(疏作者)。 《尔雅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,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。《尔雅》的意思是接近、符合雅言,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、方言词,使之近于规范。 [1] 作为书名,“尔”是“近”的意思(后来写作“迩”),“雅”是“正”的意思,在这里专指“雅言”,即在语音、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。
24.88 万字
《尔雅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词典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将《尔雅》列为儒家的经典之一,列入十三经之中。唐朝时,是学馆生徒必读书之一。其中“尔”是“近”的意思;“雅”本意为“正”,引申为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,即“雅言”。“尔雅”就是“近正”,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。《尔雅》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。
1.84 万字
岭表录异,又称《岭表录》、《岭表录异记》、《岭表记》、《岭南录异》,唐代刘恂著。 刘恂于唐昭宗时任广州司马,故《岭表录异》多记载岭表(两广)地区物产和少数民族社会生活、风土人情等,又以广东为最多,凡草、木、鱼、虫、鸟、兽无不备载,甚至有航海时遇见狗国、大人国、小人国等奇闻异事,“悦城龙母”之事首先于此书。《太平环宇记》、《太平广记》、《太平御览》多有引征。 原书已佚,清四库馆臣自《永乐大典》辑出,现存124条,分为三卷。《四库全书》评:“历来考据之家,皆资引证。盖不特图经之圭臬,抑亦苍雅之支流,有裨多识,非浅鲜也”。此书曾影响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、李调元《粤东笔记》等人的创作。1911年,鲁迅曾校勘此书。1979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1.36 万字
《史通》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,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。该书分内外篇,共20卷,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“史学三长”。可以说《史通》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,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——史通学。后世学者注释《史通》者尤多,而以清人浦起龙的《史通通释》较晚出,而能更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。难能可贵的是,浦起龙在校释《史通》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——每篇都有按语,其后再注明《史通》所引典故出处,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。
11.87 万字
撰清人吴广成采用纲目体编修《西夏书事》,这与西夏史传世史料既不成系统,又有许多失考、亡佚的特点有关,该书是清人传世的汉文西夏史籍中卷帙最长、内容最丰富的,体现了清人编修西夏史的最高成就,但吴氏于记史之外对史事作过多评述有喧宾夺主之嫌,且多封建卫道气息。
20.75 万字
《盐铁论》是西汉时期的一本政论性散文集。由西汉桓宽所著。 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(前81年)期间召开“盐铁会议”,以贤良文学为一方,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,就盐铁专营、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。 桓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,并加上与会儒生朱子伯的介绍,将其整理改编,撰成《盐铁论》。第一篇至第四十一篇,记述了会议正式辩论的经过及双方的主要观点。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写会后双方对匈奴的外交策略、法制等问题的争论要点。最后一篇是后序。 《盐铁论》是研究西汉经济史、政治史的重要史料。由于《史记》对桑弘羊的记述不够完备,《汉书》又未立专传。《盐铁论》因有桑弘羊的对话,可补此不足。另外《盐铁论》采用对话体的写法,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,在古代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。 但美中不足的是《盐铁论》作者桓宽偏向儒家思想,并不能保持客观立场。桓宽于此次会议记录中对诸“贤良文学”有明显偏颇的立场,书中多次描述官府官员们的窘态,或默然不对、或勃然作色、或怃然内惭……。多有贬抑之辞。 另外郭沫若著有《盐铁论读本》,王利器著有《盐铁论校注》二书。
6.13 万字
《贞观政要》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,唐史学家吴兢撰,共有十卷,分四十篇。 《贞观政要》一书以君臣对答的方式,分类编撰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魏徵、王圭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温彦博、刘洎、马周、戴冑、孔颖达、岑文本、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论,使后人能够遵循前人的经验,以古为镜,择善而从。
8.70 万字
无能子,唐朝末年思想家。其姓名、籍贯、生平皆不详,只又“无能子”别号流传在世。 据传说他自少年就博学寡欲,擅长于哲学思辨,以授徒讲学为生。后来为了躲避黄巢起义战火,漂泊四海,生活艰难。光启三年(887),隐居于左辅(今陕西东南部),著成《无能子》一书。在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违反自然的同时,提倡道教的修炼,并宣扬儒家的仁义和佛教的“无心”。 《无能子》为其著作。全书分上中下三卷,将近万言,现存34篇。有专家考证书中似乎有残缺,但又有人考证认为不仅没有残缺,而且最后四篇是明人增添,原文仅有30篇。现存版本以明正统《道藏》本最早,后又有十多种本版。王明的《无能子校注》(中华书局,1981)是目前唯一的校注本。
1.08 万字
鹖冠子是道家与兵家著作,传为战国时期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,有三卷十九篇。 作者不详,《汉书·艺文志》称作者是“楚人”﹐“居深山﹐以鹖为冠”。应劭《风俗通义》佚文也说:“鹖冠氏﹐楚贤人﹐以鹖为冠﹐因氏焉。鹖冠子著书。”《鹖冠子》一书大多阐述道家思想,也有天学、宇宙论等方面的内容。《汉书?艺文志》着录一篇,列之于道家。清人王人俊辑《鹖冠子佚文》一卷。 唐代柳宗元作《辩鹖冠子》一文,认为此书“尽鄙浅言也,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。”后世多认同此为伪书。吕思勉指出:“此书义精文古,决非后世所能伪为,全书多道、法二家论,与《管子》最相似。”1973年,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,有学者研究发现,《鹖冠子》与帛书相合,证明此书并非伪书。
1.90 万字
《山海经》是中国先秦古籍。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、地理、动物、植物、矿物、巫术、宗教、古史、医药、民俗、民族等方面的内容。《山海经》原来是有图的,叫《山海图经》,魏晋以后已失传。《山海经》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,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。有些学者则认为《山海经》不单是神话,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描述,其中包括了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,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。 《山海经》全书十八卷,其中“山经”五卷,“海经”八卷,“大荒经”四卷,“海内经”一卷,共约31000字。记载了100多个邦国,550山,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、风土物产等讯息。《山海经》中对于动物的记载,据统计有277种之多,有虎、豹、狕、熊、罴、狼、犬、兔、猪、马、猴、猿、猩、犀、牛、彘、鹿、麂、类、豚、禺、羚、羊、象、蛇、蝼、猥、訾、驼、獭、狐、糜、麈等,还有猼??、毕方、帝江、何罗鱼、鸟焉、狌狌。郭璞认为狌狌就是猩猩。其中《山经》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、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,经长期传写编纂,多少会有所夸饰,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。在〈山经〉中保存大量祭祀神祇的祭礼,原本都与《周礼》所载纪录对照研究,现在才发现可与新出土的战国简帛《包山楚简》、《望山楚简》及《新蔡楚简》中的祭祷纪录对比研究。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《山海经》,其中最著名的包括:夸父追日、女娲补天、后羿射九日、黄帝大战蚩尤、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、鲧偷息壤治水成功、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。 除此之外,《山海经》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,例如据说吃了狌狌的肉,有健步的作用,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。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。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,然后向西,再向北,最后到达大陆(九州)中部。九州四围被东海、西海、南海、北海所包围。这种南西北东的顺序与后代从东开始,东南西北的顺序习惯不同,据研究与古代帝王座北朝南以及天南地北的空间观念有关。
7.36 万字
《战国策》又称《国策》,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。全书按东周、西周、秦国、齐国、楚国、赵国、魏国、韩国、燕国、宋国、卫国、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,共33卷,约12万字。 《战国策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,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。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,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。
17.73 万字
老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圣人,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。《道德经》又叫《老子》。该经上篇以“道”字开头,叫《道经》;下篇以“德”字开头,叫《德经》,合称《道德经》。同时,也可将该经视作论述“道”与“德”的经书。道客观存在于宇宙之中,世人怀道于心而行于外就是德。道是体,德是用。本站的《道德经译注》来源于互联网上的碎片信息整理,翻译作者不明,如有侵犯了所有者权益请与本站联系。
9.92 万字
《道德经》,春秋时期老子(李耳)的哲学作品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道德经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,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
0.68 万字
苏洵(1009年-1066年),字明允,号老泉,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眉山人)。北宋文学家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合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苏洵长于散文,尤擅政论,议论明畅,笔势雄健,有《嘉祐集》传世。
10.73 万字
杨维桢(1296~1370)字廉夫,号铁崖、铁笛道人、东维子等。元会稽诸暨(今属浙江)人,泰定四年(1327)李黼榜进士,任天台尹,历钱清场盐司令、提举杭州四务,转建德总管府推官。 升江西等处儒学提举,未赴任。遇兵乱,避地富春山、钱塘、姑苏。曾拒张士诚之招,具书告以顺逆成败之理。达识丞相纳贿不已,上书讽之,由是见忤。后徙居松江府(今属上海市)。 明太祖洪武二年(1369),诏遗逸之士纂修礼乐书,维桢在选中。他以“岂有老妇将就木,而再理嫁者邪”,辞之。次年,朝廷复遣有司敦促上道。赴京师百日而肺疾作,乞骸骨,抵家卒,时年七十五岁(一作七十六岁),葬华亭县修竹乡干山(天马山)。 杨维桢是元朝文章巨公之一,其诗名擅一时,号铁崖体。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,有旷世金石声。宋濂称其论撰,如睹商敦周彝,云雷成文,而寒芒横逸。著有《铁崖古乐府》、《春秋合题著说》、《丽则遗音》、《东维子文集》等。今据《四部丛刊》初编影印鸣野山房钞本整理。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(简称四库本)参校。
4.47 万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