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古典文章 > 《洛神赋》原文及翻译

《洛神赋》原文及翻译

《洛神赋》是三国时期曹植创作的经典辞赋作品,创作于黄初三年(222年)。

《洛神赋》原文
黄初三年,余朝京师,还济洛川。古人有言,斯水之神,名曰宓妃。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赋。

其辞曰:

余从京域,言归东藩。背伊阙,越轘辕,经通谷,陵景山。日既西倾,车殆马烦。尔乃税驾乎蘅皋,秣驷乎芝田,容与乎阳林,流眄乎洛川。于是精移神骇,忽焉思散。俯则未察,仰以殊观,睹一丽人,于岩之畔。乃援御者而告之曰:“尔有觌于彼者乎?彼何人斯?若此之艳也!”御者对曰:“臣闻河洛之神,名曰宓妃。然则君王所见,无乃日乎?其状若何?臣愿闻之。”

余告之曰:“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。远而望之,皎若太阳升朝霞;迫而察之,灼若芙蕖出渌波。秾纤得衷,修短合度。肩若削成,腰如约素。延颈秀项,皓质呈露。芳泽无加,铅华弗御。云髻峨峨,修眉联娟。丹唇外朗,皓齿内鲜。明眸善睐,靥辅承权。瑰姿艳逸,仪静体闲。柔情绰态,媚于语言。奇服旷世,骨像应图。披罗衣之璀粲兮,珥瑶碧之华琚。戴金翠之首饰,缀明珠以耀躯。践远游之文履,曳雾绡之轻裾。微幽兰之芳蔼兮,步踟蹰于山隅。于是忽焉纵体,以遨以嬉。左倚采旄,右荫桂旗。攘皓腕于神浒兮,采湍濑之玄芝。”

余情悦其淑美兮,心振荡而不怡。无良媒以接欢兮,托微波而通辞。愿诚素之先达兮,解玉佩以要之。嗟佳人之信修,羌习礼而明诗。抗琼珶以和予兮,指潜渊而为期。执眷眷之款实兮,惧斯灵之我欺。感交甫之弃言兮,怅犹豫而狐疑。收和颜而静志兮,申礼防以自持。

于是洛灵感焉,徙倚彷徨。神光离合,乍阴乍阳。竦轻躯以鹤立,若将飞而未翔。践椒涂之郁烈,步蘅薄而流芳。超长吟以永慕兮,声哀厉而弥长。尔乃众灵杂沓,命俦啸侣。或戏清流,或翔神渚,或采明珠,或拾翠羽。从南湘之二妃,携汉滨之游女。叹匏瓜之无匹兮,咏牵牛之独处。扬轻袿之猗靡兮,翳修袖以延伫。体迅飞凫,飘忽若神。陵波微步,罗袜生尘。动无常则,若危若安。进止难期,若往若还。转眄流精,光润玉颜。含辞未吐,气若幽兰。华容婀娜,令我忘餐。

于是屏翳收风,川后静波。冯夷鸣鼓,女娲清歌。腾文鱼以警乘,鸣玉鸾以偕逝。六龙俨其齐首,载云车之容裔。鲸鲵踊而夹毂,水禽翔而为卫。于是越北沚,过南冈,纡素领,回清阳。动朱唇以徐言,陈交接之大纲。恨人神之道殊兮,怨盛年之莫当。抗罗袂以掩涕兮,泪流襟之浪浪。悼良会之永绝兮,哀一逝而异乡。无微情以效爱兮,献江南之明珰。虽潜处于太阴,长寄心于君王。忽不悟其所舍,怅神宵而蔽光。

于是背下陵高,足往神留。遗情想像,顾望怀愁。冀灵体之复形,御轻舟而上溯。浮长川而忘返,思绵绵而增慕。夜耿耿而不寐,沾繁霜而至曙。命仆夫而就驾,吾将归乎东路。揽騑辔以抗策,怅盘桓而不能去。

《洛神赋》白话译文
黄初三年,我去京师朝见天子后,返回封地时渡过洛水。古人曾说洛水有位神女,名叫宓妃。我感怀宋玉《神女赋》的故事,便写下这篇赋。

赋文如下:

我从京城启程,返回东方封地。翻越伊阙山,穿过轘辕关,经过通谷,登上景山。夕阳西下,车马困乏。于是停在长满杜蘅的岸边,喂马于芝草田,漫步阳林,眺望洛川。忽然间精神恍惚,思绪飘散。低头未察,抬头却见一位绝色佳人立于山岩边。我拉住车夫问道:“你看见那人了吗?那是谁?竟如此美丽!”车夫答:“听说洛水之神名叫宓妃。您所见到的,莫非就是她?她容貌如何?请说来听听。”

我描述道:“她身形轻盈如惊鸿,柔婉似游龙。容光胜过秋菊,华美如同春松。若隐若现如轻云遮月,飘摇不定似回风旋雪。远望如朝霞中的旭日,近看如绿波上的荷花。体态匀称,高矮合度。肩若削成,腰如束素。颈项修长,肌肤白皙。不施脂粉,自然芬芳。云髻高耸,长眉弯弯。红唇鲜艳,皓齿晶莹。明眸顾盼生辉,笑靥醉人。姿容绝代,仪态娴静。温柔绰约,言语动人。衣着华美绝世,身姿如画中仙。身着璀璨罗衣,耳戴瑶碧美玉。头戴金翠首饰,明珠点缀周身。脚穿绣花远游鞋,轻纱长裙随风飘。她徘徊山脚,幽香如兰。忽然轻盈起舞,自在嬉戏。左边彩旗飘扬,右边桂旗遮荫。她挽起衣袖在岸边,采摘水中灵芝。”

我倾慕她的淑美,心潮澎湃却怅然若失。苦无良媒传达爱慕,只能借水波倾诉衷肠。愿以玉佩为信物表真心,她却举玉珮回应,指向深渊约定相会。我心中眷恋,又怕被神灵欺骗。想到郑交甫被神女背弃的传说,不禁犹豫怀疑。于是收敛心神,以礼自持。

洛神被我的真情打动,徘徊不定。身影时隐时现,忽明忽暗。她如鹤立欲飞,踏过香径,漫步芳草丛。她长声吟唱,哀婉悠长。随后众神齐聚,或戏水,或翱翔,或采珠,或拾翠。随行的有湘水二妃、汉水游女。她叹息自己如孤星独处,哀咏牛郎织女分离。轻纱飘动,长袖掩面,身姿如飞鸟般迅捷,踏水无痕。举止若即若离,眼波流转,容颜如玉。欲言又止,气息如兰。如此婀娜,令我忘食。

这时风神停风,水神息波。冯夷击鼓,女娲歌唱。文鱼腾跃护卫车驾,玉鸾鸣响一同离去。六龙驾车威严齐整,云车缓缓前行。鲸鲵夹道拥护,水鸟盘旋护卫。洛神越过北渚,翻过南冈,回首凝望,朱唇轻启,诉说人神殊途的哀怨。怨恨盛年难再,举袖掩泪,泪落如雨。哀叹相会永绝,此去天涯。虽无信物相赠,愿献江南玉珰。虽居幽冥,心永系君王。言毕忽隐,光影消散。

我怅然若失,登高回望。情思难断,盼她再现。乘舟逆流追寻,长夜难眠,直至天明。无奈命车夫启程,却仍徘徊不舍离去。

《洛神赋》解读

  1. 文学历史意义:《洛神赋》是中国古典辞赋中的瑰宝,由曹植创作于三国时期。它以其华丽的辞藻和深邃的情感,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经典之作。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,也体现了古人对美好境遇的向往与追求。

  2. 主题与情感表达:通过描绘洛神的美貌和智慧,曹植表达了自己对绝世之美的渴望,以及面对无法实现的爱情情感。作品中的“倾国、倾城”一词,不仅形容了洛神的美貌,更隐喻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无奈。

  3. 语言风格:曹植在《洛神赋》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,如“明星玉立”、“惊鸿婉龙”,使得文字生动形象。同时,作品中的句式多为对仗工整,语言凝练且富有韵律感,展现了古典辞赋的特点。

  4. 文化背景:曹植创作《洛神赋》时,处于三国鼎立的时代。魏王的猜忌和权力的较诈,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。然而,曹植却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,对复杂现实保持了一种超然的态度,这种情感表达在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价值。

这篇赋将曹植的文学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,既有对美的极致追求,也暗含深沉的生命哲思,堪称“建安风骨”的浪漫主义典范。

《洛神赋》不仅是一部描绘绝世之美的作品,更是古代文人对爱与理想的深刻探讨。通过这篇赋作,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情、对美的追求以及面对现实挑战时的豁达态度。这部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热门书籍
山海经 佚名 | 经部 《山海经》是中国先秦古籍。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、地理、动物、植物、矿物、巫术、宗教、古史、医药、民俗、民族等方面的内容。《山海经》原来是有图的,叫《山海图经》,魏晋以后已失传。《山海经》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,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。有些学者则认为《山海经》不单是神话,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描述,其中包括了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,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。 《山海经》全书十八卷,其中“山经”五卷,“海经”八卷,“大荒经”四卷,“海内经”一卷,共约31000字。记载了100多个邦国,550山,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、风土物产等讯息。《山海经》中对于动物的记载,据统计有277种之多,有虎、豹、狕、熊、罴、狼、犬、兔、猪、马、猴、猿、猩、犀、牛、彘、鹿、麂、类、豚、禺、羚、羊、象、蛇、蝼、猥、訾、驼、獭、狐、糜、麈等,还有猼??、毕方、帝江、何罗鱼、鸟焉、狌狌。郭璞认为狌狌就是猩猩。其中《山经》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、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,经长期传写编纂,多少会有所夸饰,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。在〈山经〉中保存大量祭祀神祇的祭礼,原本都与《周礼》所载纪录对照研究,现在才发现可与新出土的战国简帛《包山楚简》、《望山楚简》及《新蔡楚简》中的祭祷纪录对比研究。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《山海经》,其中最著名的包括:夸父追日、女娲补天、后羿射九日、黄帝大战蚩尤、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、鲧偷息壤治水成功、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。 除此之外,《山海经》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,例如据说吃了狌狌的肉,有健步的作用,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。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。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,然后向西,再向北,最后到达大陆(九州)中部。九州四围被东海、西海、南海、北海所包围。这种南西北东的顺序与后代从东开始,东南西北的顺序习惯不同,据研究与古代帝王座北朝南以及天南地北的空间观念有关。
史记 司马迁 | 史部   史记,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。记载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。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,司马迁开始创作,前后经历了14年完成。   《史记》最初没有固定的名字,或称《太史公书》。司马迁死后,才渐渐传出。司马迁外孙杨恽汉宣帝时封平通侯,在其宣扬下,《史记》才广泛传播开来。但在最初流传的时候,就有缺失,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称“十篇缺,有录无书”。有部分是汉元帝时的博士褚少孙所补,所以今本中有“褚先生曰”。
喻世明言 冯梦龙 | 三言二拍 《喻世明言》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。《喻世明言》最初版本名为《古今小说》,全称《全像古今小说》。后重印改名为《喻世明言》,以与“三言”其他作品书名相配。全书40卷,每卷1篇,共计40篇。它和《通言》、《恒言》一样,为宋元明话本小说。 《喻世明言》中故事产生的时代,包括宋、元、明三代,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,例如“史弘肇龙虎君臣会”、“宋四公大闹禁魂张”,少数为明朝拟话本,例如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”、“沈小霞相会出师表”。另外有些是明人对宋元旧作的改编加工,例如“新桥市韩五卖春情”、“闹阴司司马貌断狱”等。由于产生年代不同,因此在内容、手法、语言、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,但又因为属于同一个小说发展系统,其题材也都和城市生活联系密切,所以各篇之间还有很多共通之处。其中“金玉奴棒打薄情郎”谴责了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;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”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;“羊角哀舍命全交”、“吴保安弃家赎友”、“范巨卿鸡黍死生交”等则歌颂了不计生死利害而忠于友情的精神;而“杨思温燕山逢故人”、“木绵庵郑虎臣报冤”、“杨八老越国奇逢”则触及了异族入侵、权臣误国等现实政治题材。《喻世明言》还收录和改编了一些历史传奇故事,例如“晏平仲二桃杀三士”。此外,《喻世明言》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,主题涵盖爱情、婚姻、朋友情义等,展现了当其时的社会百态。
三侠五义 石玉昆 | 侠义小说   原名《忠烈侠义传》,120回,首刊于光绪五年(1879),北京聚珍堂活字本,题“石玉昆述”。卷首有问竹主人序及退思主人、入迷道人二序。   石玉昆(约1810~1871),字振之,天津人,咸丰、同治间著名说书艺人。其说唱之《龙图公案》,今犹有传抄本,唱词甚多。后有人在此基础上,删去唱词,增饰为小说,题《龙图耳录》。光绪年间,问竹主人又加以修改润色,更名为《忠烈侠义传》。   小说前20回以“狸猫换太子”故事为引子,叙述包拯成长、入仕,断案折狱,平反宫冤,迎归“国母”,最后以惩治李保作结;第28回至第68回,以南侠、“御猫”展昭同锦毛鼠白玉堂之间“猫鼠”争雄为线索,写“五义”归附包拯,以及包拯同众侠客义士保护范仲禹、颜查散等年轻清官,同奸臣庞太师及其爪牙的斗争;后五十二回以颜查散巡按襄阳为中心,写众侠义同叛逆襄阳王及其党羽的斗争。   《三侠五义》源自公案小说,最后成为“侠义小说”的巅峰。它来自于民间,生活气息浓厚。虽然最终成书于清末,但由于期间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,描摹宋代生活,仍是相去不远。后来的新“武侠小说”,比它更好看的自然有很多,但是比较而言,都至少缺少那么一点烟火味。
雍正剑侠图 常杰淼 | 侠义小说 《雍正剑侠图》又称《童林传》,短打评书,由清末民初评书艺人常杰淼于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创作并表演。常杰淼习武嗜酒,性格豪爽,结交绿林豪杰。书中有大量比较真实的武术、江湖绿林道描写;常还惯于引经据典,夹叙夹评,又熟悉老北京民俗与风土人情,能够“武书文说”,把剑侠图说成学问书。“剑侠图”是因为常曾在书中提到“康熙六十一年武英殿御览群侠图”而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