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古典文章 > 《神女赋》原文及翻译

《神女赋》原文及翻译

《神女赋》原文

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,使玉赋高唐之事。其夜玉寝,梦与神遇。明日以白王,王因幸焉。玉曰:"臣闻神之所为,信不可度;形之所化,固难测矣。愿大王无以为辞,谨再拜。"王曰:"试为寡人赋之。"玉再拜而歌曰:

夫何神女之姣丽兮,含阴阳之渥饰。

被华藻之可好兮,若翡翠之奋翼。

其象无双,其美无极;

毛嫱鄣袂,不足程序;

西施掩面,比之无色。

近之既妖,远之有望,

骨法多奇,应君之相。

视之无似,察之若声。

意似近之,忽焉忘情。

其志无终极,时不可再得。

愿寄言于浮云兮,随风而徘徊。

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。

愿轻躯以骋心兮,抗微命于江湖。

虽流波之泱泱,岂吾志之所图?

目欲其颜,心顾其义;

扬诗守礼,终不过差。

故解佩纕以结誓兮,庶斯言之不渝。

《神女赋》白话译文

从前,楚襄王和宋玉在云梦泽游玩,让宋玉讲述关于高唐的事情。那晚,宋玉睡觉时梦见自己遇到了一位神女。第二天,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楚襄王,于是楚襄王也前往那里。宋玉说:“我听说神的行为是无法想象的,形态的变化也是难以预测的。希望大王不要因此感到困扰。”楚襄王说:“试着为我写一篇赋吧。”宋玉恭敬地行礼并唱道:

那神女是多么美丽啊,她拥有天地间的精华装饰。她身披华丽的衣裳,就像翠鸟展开翅膀一样动人。她的形象独一无二,美丽无比;即使是毛嫱遮住衣袖,也无法与她相比;西施掩面,也会显得黯然失色。接近她时觉得她是如此迷人,远离她时又让人念念不忘。她的姿态奇特,仿佛是为了迎合君主的模样。看她时似乎没有相似之处,细听却又好像有声音传来。心里觉得她就在身边,忽然间却又忘记了这种感觉。她的意志没有尽头,时光一去不复返。愿托言于飘动的云彩,随风飘荡。悲伤莫过于生离死别,快乐莫过于初识新友。愿意用轻盈的身体来追逐心灵的愿望,在江湖中保全微小的生命。尽管水流浩荡,但这并不是我的愿望所在。眼睛渴望看到她的面容,心中却牢记礼仪;诵读诗歌遵守规矩,最终不会偏离正道。因此解开佩带作为誓言,希望这些话永远不会改变。


《神女赋》解读

《神女赋》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所作的一篇赋,描述了一位理想的女性形象——神女,并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爱情的追求。文章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,描绘了神女超凡脱俗的美貌和气质,同时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规范和个人情感之间平衡的思考。通过对神女形象的细致刻画,宋玉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才华,还传达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探索。此外,《神女赋》中蕴含的对命运无奈的感慨,特别是关于人神之间的界限,暗示了人类面对理想时的无力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。


热门书籍
山海经 佚名 | 经部 《山海经》是中国先秦古籍。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、地理、动物、植物、矿物、巫术、宗教、古史、医药、民俗、民族等方面的内容。《山海经》原来是有图的,叫《山海图经》,魏晋以后已失传。《山海经》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,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。有些学者则认为《山海经》不单是神话,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描述,其中包括了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,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。 《山海经》全书十八卷,其中“山经”五卷,“海经”八卷,“大荒经”四卷,“海内经”一卷,共约31000字。记载了100多个邦国,550山,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、风土物产等讯息。《山海经》中对于动物的记载,据统计有277种之多,有虎、豹、狕、熊、罴、狼、犬、兔、猪、马、猴、猿、猩、犀、牛、彘、鹿、麂、类、豚、禺、羚、羊、象、蛇、蝼、猥、訾、驼、獭、狐、糜、麈等,还有猼??、毕方、帝江、何罗鱼、鸟焉、狌狌。郭璞认为狌狌就是猩猩。其中《山经》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、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,经长期传写编纂,多少会有所夸饰,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。在〈山经〉中保存大量祭祀神祇的祭礼,原本都与《周礼》所载纪录对照研究,现在才发现可与新出土的战国简帛《包山楚简》、《望山楚简》及《新蔡楚简》中的祭祷纪录对比研究。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《山海经》,其中最著名的包括:夸父追日、女娲补天、后羿射九日、黄帝大战蚩尤、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、鲧偷息壤治水成功、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。 除此之外,《山海经》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,例如据说吃了狌狌的肉,有健步的作用,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。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。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,然后向西,再向北,最后到达大陆(九州)中部。九州四围被东海、西海、南海、北海所包围。这种南西北东的顺序与后代从东开始,东南西北的顺序习惯不同,据研究与古代帝王座北朝南以及天南地北的空间观念有关。
史记 司马迁 | 史部   史记,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。记载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。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,司马迁开始创作,前后经历了14年完成。   《史记》最初没有固定的名字,或称《太史公书》。司马迁死后,才渐渐传出。司马迁外孙杨恽汉宣帝时封平通侯,在其宣扬下,《史记》才广泛传播开来。但在最初流传的时候,就有缺失,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称“十篇缺,有录无书”。有部分是汉元帝时的博士褚少孙所补,所以今本中有“褚先生曰”。
喻世明言 冯梦龙 | 三言二拍 《喻世明言》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。《喻世明言》最初版本名为《古今小说》,全称《全像古今小说》。后重印改名为《喻世明言》,以与“三言”其他作品书名相配。全书40卷,每卷1篇,共计40篇。它和《通言》、《恒言》一样,为宋元明话本小说。 《喻世明言》中故事产生的时代,包括宋、元、明三代,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,例如“史弘肇龙虎君臣会”、“宋四公大闹禁魂张”,少数为明朝拟话本,例如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”、“沈小霞相会出师表”。另外有些是明人对宋元旧作的改编加工,例如“新桥市韩五卖春情”、“闹阴司司马貌断狱”等。由于产生年代不同,因此在内容、手法、语言、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,但又因为属于同一个小说发展系统,其题材也都和城市生活联系密切,所以各篇之间还有很多共通之处。其中“金玉奴棒打薄情郎”谴责了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;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”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;“羊角哀舍命全交”、“吴保安弃家赎友”、“范巨卿鸡黍死生交”等则歌颂了不计生死利害而忠于友情的精神;而“杨思温燕山逢故人”、“木绵庵郑虎臣报冤”、“杨八老越国奇逢”则触及了异族入侵、权臣误国等现实政治题材。《喻世明言》还收录和改编了一些历史传奇故事,例如“晏平仲二桃杀三士”。此外,《喻世明言》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,主题涵盖爱情、婚姻、朋友情义等,展现了当其时的社会百态。
三侠五义 石玉昆 | 侠义小说   原名《忠烈侠义传》,120回,首刊于光绪五年(1879),北京聚珍堂活字本,题“石玉昆述”。卷首有问竹主人序及退思主人、入迷道人二序。   石玉昆(约1810~1871),字振之,天津人,咸丰、同治间著名说书艺人。其说唱之《龙图公案》,今犹有传抄本,唱词甚多。后有人在此基础上,删去唱词,增饰为小说,题《龙图耳录》。光绪年间,问竹主人又加以修改润色,更名为《忠烈侠义传》。   小说前20回以“狸猫换太子”故事为引子,叙述包拯成长、入仕,断案折狱,平反宫冤,迎归“国母”,最后以惩治李保作结;第28回至第68回,以南侠、“御猫”展昭同锦毛鼠白玉堂之间“猫鼠”争雄为线索,写“五义”归附包拯,以及包拯同众侠客义士保护范仲禹、颜查散等年轻清官,同奸臣庞太师及其爪牙的斗争;后五十二回以颜查散巡按襄阳为中心,写众侠义同叛逆襄阳王及其党羽的斗争。   《三侠五义》源自公案小说,最后成为“侠义小说”的巅峰。它来自于民间,生活气息浓厚。虽然最终成书于清末,但由于期间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,描摹宋代生活,仍是相去不远。后来的新“武侠小说”,比它更好看的自然有很多,但是比较而言,都至少缺少那么一点烟火味。
雍正剑侠图 常杰淼 | 侠义小说 《雍正剑侠图》又称《童林传》,短打评书,由清末民初评书艺人常杰淼于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创作并表演。常杰淼习武嗜酒,性格豪爽,结交绿林豪杰。书中有大量比较真实的武术、江湖绿林道描写;常还惯于引经据典,夹叙夹评,又熟悉老北京民俗与风土人情,能够“武书文说”,把剑侠图说成学问书。“剑侠图”是因为常曾在书中提到“康熙六十一年武英殿御览群侠图”而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