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文章
  • 《洛神赋》原版赋文

    黄初三年,余朝京师,还济洛川。古人有言:“思公子兮未敢言。”然居仆独怀之。今自愿陈所怀,而谁与为邻!夫神人殊俗,礼义不同;吾与俗伍,胡可以比?虽日月异轨,若合符契,岂可同世而生哉?惟彼洛神之容光兮,皎若太阳升朝霞。迫而察之兮,灼若芙蕖出渌波。 秾纤得衷,修短合度。肩若削成,腰如约素。 延颈秀项,皓质呈露。芳泽无加,铅华弗御。云髻峨峨,玉颜红颜。指如削葱根,口如含朱丹。 纤纤出素手,札札弄机杼。欲取鸣琴奏雅曲,欲倚窗前共语。 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。 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。不别昼夜,省览《周易》以自寓。思古人而不可见兮,原陛下缓神明

  • 《高唐赋》原版赋文

    〔序〕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,使玉赋高唐之事。望瑶台之偃蹇兮,见巫山之巉岩。朝云出其幽壑兮,暮雨洒其危峦。〔赋〕日月星辰皆有常行之道兮,人岂能违乎?惟天地之无穷兮,哀人生之长勤。往者王子而下嫁兮,今谁来而代之?思高唐之神女兮,心徘徊而不展其情。朝行云而暮雨兮,吾不知其何为?此诗通过描写楚怀王在梦境中遇见的美丽女神,以及他与女神之间的爱慕和别离之情,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无奈。

  • 《神女赋》原版赋文

    〔序〕臣闻古之帝者,必令太史记言,以存圣德;命女史书事,以戒不轨。今臣不才,窃慕前圣,欲托言于美女,因以自见,故作《神女赋》。〔赋〕惟帝之司命兮,乃眷于斯人。淑美且独居兮,静夜纫兰为簪。精思秉兰为佩兮,为我扬灵之神骏。览相观于四极兮,卒其守乎中州。被荷华而服菊兮,既渊渊其清英。吸飞流以饮玉液兮,待天雨之素浆。

  • 《高唐赋》的完整原文

   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,望高唐之观,其上独有云气,崪兮直上,忽兮改容,须臾之间,变化无穷。王问玉曰:“此何气也?”玉对曰:“所谓朝云者也。”王曰:“何谓朝云?”玉曰:“昔者先王尝游高唐,怠而昼寝,梦见一妇人曰:‘妾,巫山之女也。为高唐之客。闻君游高唐,愿荐枕席。’王因幸之。去而辞曰:‘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,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。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’旦朝视之,如言。故为立庙,号曰朝云。”王曰:“朝云始出,状若何也?”玉对曰:“其始楚也,㬣兮若松榯;其少进也,晰兮若姣姬,扬衭鄣日,而望所思。忽兮改容,偈兮若驾驷马,建羽旗。湫兮如风,凄兮如雨。风止雨霁,云无所处。”王曰:“寡人方今可以游乎?

  • 《神女赋》原文及翻译

    《神女赋》原文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,使玉赋高唐之事。其夜玉寝,梦与神遇。明日以白王,王因幸焉。玉曰:"臣闻神之所为,信不可度;形之所化,固难测矣。愿大王无以为辞,谨再拜。"王曰:"试为寡人赋之。"玉再拜而歌曰:夫何神女之姣丽兮,含阴阳之渥饰。被华藻之可好兮,若翡翠之奋翼。其象无双,其美无极;毛嫱鄣袂,不足程序;西施掩面,比之无色。近之既妖,远之有望,骨法多奇,应君之相。视之无似,察之若声。意似近之,忽焉忘情。其志无终极,时不可再得。愿寄言于浮云兮,随风而徘徊。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。愿轻躯以骋心兮,抗微命于江湖。虽流波之泱泱,岂吾志之所图

  • 《洛神赋》原文及翻译

    《洛神赋》是三国时期曹植创作的经典辞赋作品,创作于黄初三年(222年)。《洛神赋》原文黄初三年,余朝京师,还济洛川。古人有言,斯水之神,名曰宓妃。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赋。其辞曰:余从京域,言归东藩。背伊阙,越轘辕,经通谷,陵景山。日既西倾,车殆马烦。尔乃税驾乎蘅皋,秣驷乎芝田,容与乎阳林,流眄乎洛川。于是精移神骇,忽焉思散。俯则未察,仰以殊观,睹一丽人,于岩之畔。乃援御者而告之曰:“尔有觌于彼者乎?彼何人斯?若此之艳也!”御者对曰:“臣闻河洛之神,名曰宓妃。然则君王所见,无乃日乎?其状若何?臣愿闻之。”余告之曰:“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

  • 红楼梦《好了歌》全文

    《好了歌》这首诗是在《红楼梦》里第一回出现的。当时,晚年落魄的甄士隐拄着拐杖,到街前来散散心,听一位跛足道人唱的。跛足道人对这首《好了歌》的诠释是:“可知世上万般,好便是了,了便是好;若不好,便不了;若是好,须是了。”曹雪芹在此回中借跛足道人写《好了歌》是为隐射小说情节,借此表达他的现实主义思想,传递其对现实的愤怒和失望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!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!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娇妻忘不了!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!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

  • 孔子年谱

      一岁 公元前551年,周灵王二十一年,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,孔子生于鲁国陬(zōu)邑昌平乡(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;今尼山下有“坤灵洞”,传说为孔子诞生地)。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,故名丘,字仲尼。  二岁 公元前550年,周灵王二十二年,鲁襄公二十三年,孔子在鲁。  三岁 公元前549年,周灵王二十三年,鲁襄公二十四年,孔子的父亲叔梁纥(hé)去世,葬于防(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,今称梁公林)。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,孤儿寡母,家境贫寒。  四岁 公元前548年,周灵王二十四年,鲁襄公二十五年,孔子在鲁。  五岁 公元前547年,周灵王二十五年,

  • 十二月建候詩訣

    正月建寅候詩訣正月寅宮原是木,木生火旺土長生,戊兼午未宮中喜,申酉休囚數莫行。 寅月重逢午戌亥,庚辛為主兩推排,有根有土偏宜火,身弱休囚怕火來。 如用寅宮木火神,南方午未祿財欣,逆行戌亥還當旺,破損憂愁見酉申。 庚辛主弱逢寅月,午戍加臨會殺星,日主無根還透土,逆行金水福興隆。 己戊身衰喜見寅,重重官殺必榮身,只求木火相生吉,運到西方怕酉申。二月建卯候詩訣丙丁二月身逢印,大怕庚辛酉丑傷,水運斂榮木火旺,西方行運定遭殃。 甲日卯月重逢丑,格中有火不須嫌,再行火土興財祿,歲運宜金怕水纏。 木正榮於二月中,若將為用喜生逢,北方亥子成名利,午未行來坐福濃。 卯宮大怕逢金降,火旺根深制伏強,四柱有金嫌巳丑

  • 十二月令入元司令分野表

    寅月立春後戊土七日,丙火七日,甲木十六日立春 雨水卯月驚蟄後甲木十日,乙木二十日驚蟄 春分辰月清明後乙木九日,癸水三日,戊土十八日清明 穀雨巳月立夏後戊土五日,庚金九日,丙火十六日立夏 小滿午月芒種後丙火十日,己土九日,丁火十一日芒種 夏至未月小暑後丁火九日,乙木三日,己土十八日小暑 大暑申月立秋後戊己土十日,壬水三日,庚金十七日立秋 處暑酉月白露後庚金十日,辛金二十日白露 秋分戌月寒露後辛金九日,丁火三日,戊土十八日寒露 霜降亥月冬後戊土七日,甲木五日,壬水十八日立冬 小雪子月大雪後壬水十日,癸水二十日大雪 冬至丑月水寒後癸水九日,辛金三日,己土十八日小寒 大寒按此表入元司令日數,雖未可執著

大家都看
山海经 佚名 | 经部 《山海经》是中国先秦古籍。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、地理、动物、植物、矿物、巫术、宗教、古史、医药、民俗、民族等方面的内容。《山海经》原来是有图的,叫《山海图经》,魏晋以后已失传。《山海经》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,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。有些学者则认为《山海经》不单是神话,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描述,其中包括了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,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。 《山海经》全书十八卷,其中“山经”五卷,“海经”八卷,“大荒经”四卷,“海内经”一卷,共约31000字。记载了100多个邦国,550山,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、风土物产等讯息。《山海经》中对于动物的记载,据统计有277种之多,有虎、豹、狕、熊、罴、狼、犬、兔、猪、马、猴、猿、猩、犀、牛、彘、鹿、麂、类、豚、禺、羚、羊、象、蛇、蝼、猥、訾、驼、獭、狐、糜、麈等,还有猼??、毕方、帝江、何罗鱼、鸟焉、狌狌。郭璞认为狌狌就是猩猩。其中《山经》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、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,经长期传写编纂,多少会有所夸饰,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。在〈山经〉中保存大量祭祀神祇的祭礼,原本都与《周礼》所载纪录对照研究,现在才发现可与新出土的战国简帛《包山楚简》、《望山楚简》及《新蔡楚简》中的祭祷纪录对比研究。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《山海经》,其中最著名的包括:夸父追日、女娲补天、后羿射九日、黄帝大战蚩尤、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、鲧偷息壤治水成功、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。 除此之外,《山海经》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,例如据说吃了狌狌的肉,有健步的作用,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。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。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,然后向西,再向北,最后到达大陆(九州)中部。九州四围被东海、西海、南海、北海所包围。这种南西北东的顺序与后代从东开始,东南西北的顺序习惯不同,据研究与古代帝王座北朝南以及天南地北的空间观念有关。
史记 司马迁 | 史部   史记,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。记载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,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。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,司马迁开始创作,前后经历了14年完成。   《史记》最初没有固定的名字,或称《太史公书》。司马迁死后,才渐渐传出。司马迁外孙杨恽汉宣帝时封平通侯,在其宣扬下,《史记》才广泛传播开来。但在最初流传的时候,就有缺失,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称“十篇缺,有录无书”。有部分是汉元帝时的博士褚少孙所补,所以今本中有“褚先生曰”。
喻世明言 冯梦龙 | 三言二拍 《喻世明言》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。《喻世明言》最初版本名为《古今小说》,全称《全像古今小说》。后重印改名为《喻世明言》,以与“三言”其他作品书名相配。全书40卷,每卷1篇,共计40篇。它和《通言》、《恒言》一样,为宋元明话本小说。 《喻世明言》中故事产生的时代,包括宋、元、明三代,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,例如“史弘肇龙虎君臣会”、“宋四公大闹禁魂张”,少数为明朝拟话本,例如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”、“沈小霞相会出师表”。另外有些是明人对宋元旧作的改编加工,例如“新桥市韩五卖春情”、“闹阴司司马貌断狱”等。由于产生年代不同,因此在内容、手法、语言、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,但又因为属于同一个小说发展系统,其题材也都和城市生活联系密切,所以各篇之间还有很多共通之处。其中“金玉奴棒打薄情郎”谴责了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;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”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;“羊角哀舍命全交”、“吴保安弃家赎友”、“范巨卿鸡黍死生交”等则歌颂了不计生死利害而忠于友情的精神;而“杨思温燕山逢故人”、“木绵庵郑虎臣报冤”、“杨八老越国奇逢”则触及了异族入侵、权臣误国等现实政治题材。《喻世明言》还收录和改编了一些历史传奇故事,例如“晏平仲二桃杀三士”。此外,《喻世明言》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,主题涵盖爱情、婚姻、朋友情义等,展现了当其时的社会百态。
三侠五义 石玉昆 | 侠义小说   原名《忠烈侠义传》,120回,首刊于光绪五年(1879),北京聚珍堂活字本,题“石玉昆述”。卷首有问竹主人序及退思主人、入迷道人二序。   石玉昆(约1810~1871),字振之,天津人,咸丰、同治间著名说书艺人。其说唱之《龙图公案》,今犹有传抄本,唱词甚多。后有人在此基础上,删去唱词,增饰为小说,题《龙图耳录》。光绪年间,问竹主人又加以修改润色,更名为《忠烈侠义传》。   小说前20回以“狸猫换太子”故事为引子,叙述包拯成长、入仕,断案折狱,平反宫冤,迎归“国母”,最后以惩治李保作结;第28回至第68回,以南侠、“御猫”展昭同锦毛鼠白玉堂之间“猫鼠”争雄为线索,写“五义”归附包拯,以及包拯同众侠客义士保护范仲禹、颜查散等年轻清官,同奸臣庞太师及其爪牙的斗争;后五十二回以颜查散巡按襄阳为中心,写众侠义同叛逆襄阳王及其党羽的斗争。   《三侠五义》源自公案小说,最后成为“侠义小说”的巅峰。它来自于民间,生活气息浓厚。虽然最终成书于清末,但由于期间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,描摹宋代生活,仍是相去不远。后来的新“武侠小说”,比它更好看的自然有很多,但是比较而言,都至少缺少那么一点烟火味。
雍正剑侠图 常杰淼 | 侠义小说 《雍正剑侠图》又称《童林传》,短打评书,由清末民初评书艺人常杰淼于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创作并表演。常杰淼习武嗜酒,性格豪爽,结交绿林豪杰。书中有大量比较真实的武术、江湖绿林道描写;常还惯于引经据典,夹叙夹评,又熟悉老北京民俗与风土人情,能够“武书文说”,把剑侠图说成学问书。“剑侠图”是因为常曾在书中提到“康熙六十一年武英殿御览群侠图”而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