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江
西有三江。其一为漓。一为左。一为右。右江至浔而汇左为一。而右江之名隐。左江至梧而汇漓为一。而左江之名亦隐。惟曰西江。西江在西粤为三。在东粤为一。一名郁水。唐志称。南海名山灵洲。大川郁水。亦曰牂牁江。予以其源远委长。经流四省。可为一大渎。而岣嵝碑有南渎衍亨之语。因名之曰南渎。盖东 粤江之大者无如牂牁。故南海一名牂牁海。亦曰牂牁大洋。南海固以江而重也。则祠牂牁于广州以为南渎也亦宜。牂牁者。江中两山名。左思云。吐浪牂牁。西江之水。以牂牁之山为始。以蕉门之口为终。牂牁其亦西江之岷山也。
牂牁江即今巴盘江。黔之水惟此为大。由滇阿迷、罗雄。径广南泗城、田州乃至粤。自广南以上。皆崎岖不通舟楫。而唐蒙以为一奇。欲从夜郎浮船制南越。计亦疏矣。光武时。牂牁大姓龙、傅、尹、董氏。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。自番禺江奉贡。盖陆至广南乃由水道耳。用兵贵取奇道。然深入人国。其势在分。武帝攻南越。兵分五路。其命驰义侯发夜郎兵下牂牁。特以为奇耳。正兵以下横浦为先。下横浦至番禺。水道平而径。故楼船先至寻 狭。
西江发自夜郎。尽纳滇、黔、交、桂诸水而东。长几万里。然趋海之道。苦为羊峡所束。咽喉隘小。广不数武。霪雨时至。则狂波兽立。往往淹没田庐人畜。民居城上。南门且筑三版。故老言。伏波平定侧、贰。筑堤于其国。使交水不为粤患。自是交人恒虞泛滥。贿粤吏去石一版。遂以我为壑。考水经注。马文渊积石为塘。达于象浦。盖以防交水之患也。文渊此举。与史禄皆有功于粤。粤之上游。如洭。如漓。如横浦。如牂牁。皆湍急多石。其可舟行者。或皆史禄所凿。不止灵渠。自史禄凿灵渠。而两伏波赖之以下楼船。唐蒙所以请从夜郎浮舟直至番禺西浦者。亦以禄尝开辟此道云。
南江
南江。古泷水。一名晋康水。其源出西宁大水云卓之山。会云河松抱坎底上乌之水至大湾。又会东水至德庆南岸入于西江。予诗。西江一道吞南北。南北双江总作西。北谓浈水。南谓晋康水也。西江之源最长。北江次之。东江又次之。南江最短。然其水清于西江。西江岁五六月必暴涨。瘴气随之而东而南。饮者腹胀。惟北江绝清。潮之力仅至中宿。故禺峡之水。甘冽不减中泠。流至羚羊峡外。每蕉门潮至。则截西江之水使逆流。或半入于北江。而北江之水浊矣。江间见泡沫色黑。则知天将寒。风雨且至。白则否。西江亦然。
三水
三水者。自肇庆而来者曰牂牁江。为一水。自清远而来者曰浈江。为一水。自广宁而来者曰绥江。为一水。皆会于三水县东南之昆都山下。是为三水。志以牂牁、浈二江达于广州入海者为一水。非也。绥江至四会。会龙江顾水。东南出南津口以入浈江。又分一支。西南出清岐口以入牂牁江。其水甚大。不减浈江。一源而二流。西北二江皆受其灌注。可以为一水与二水参。夫以一水而能灌注二江。天下之所少。入西江以为上流。入北江以为下流。而不得合西北二江以称三水。此前人志山川者之疏也。
涨海
万州城东外洋。有千里长沙。万里石塘。盖天地所设。以堤防炎海之溢者。炎海善溢。故曰涨海。后汉书云。交趾七郡献贡。皆从涨海出入。涨者嘘吸先天之气以为升降。气升则长。长则潮下虚。下虚十丈。则潮上赢十丈。气降则消。消则潮下实。下实一尺。则潮上缩一尺。皆气之所为。故曰涨。凡水能实而不能虚。惟涨海虚时多而实时少。气之最盛故涨。若夫飓风发而咸流逆起。大伤禾稼。则气郁抑而不得其平。亦涨之说也。涨海故多飓风。故其潮信无定。雷州调黎之东。一日两潮而两汐。西则一。调黎之潮。东消而西长。那黄则西消而东长。其风不定。其潮汐因之。风者气之所鼓者也。平常则旧潮未去。新潮复来。常羡溢而不平。故曰涨海也。或曰涨海多瘴。饮其水者腹易胀。故入涨海者必慎其所养。亦一说也。
海水
炎洲之水。其边大洋以北者。清而绀。边大洋以南者。碧而黑。西涨暴下则黄浊。黄浊故淤泥壅积以成田。碧而黑。则性劲味咸。水卤所生。火膏所发。鬻之可成盐末。故凡海水。秋冬咸而春夏淡。咸则益清见底。谚云。咸水清。淡水浊。咸水满洋。不如淡水一掬。言淡者虽浊而可食也。虎门外之水重。咸也。虎门内之水轻。淡也。舟入虎门。则低五寸。出虎门。则高五寸。水咸故有力也。凡下海之船日以轻者。水咸且劲。入木而木质坚。故轻也。上江之船日以重者。水淡且柔。入木而木质松。故重也。入夜则海水纯丹。火光万里。波浪乘风。如千万火山冲击。物触之辄生火花。咸故生火也。然海中生火。亦尝不必以咸。凡水中必有火也。天地间水不足则火不生。海者水之至足者也。火之体虚。必丽于物而明。水亦其所丽之物也。水贵乎行。火贵乎畜。畜于山亦畜于水也。故海色之碧与味之咸苦。皆火之所为也。董子谓火至阳而有凉焰。此凉焰也。木华谓阴火潜然。此阴火也。邵子谓有温泉而无寒火。此寒火也。大抵火生于山与生于水皆半。山之光。火之所为。水之光亦然。火在山则阳。在水则阴。在山则热。在水则寒。而南海独称炎海者。既接旸谷。复迩扶桑。其精气与日相摩而生火。故曰炎海也。
出澳门。其水纯黑。至琼海则蓝。其分界处水。一蓝一黑不相杂。舟人谓之海零。盖水积厚则纯黑如靛。以咸故兼碧色。淡则黄白。其咸淡同流。当中必有一直路。两色判然。然掬之在手。黑者亦清。黑者水之真色。又海大天色沉冥。日月为之不曜。兑之一阴与天同玄。故水黑。
凡潮水两边落至三尺。中间潮心乃高。潮心者俗谓之零水。零者界也。潮心行乎江中。其白如雪。明明可辨。故曰界。以其在江中流。故曰潮心。心从中而行。独高出于左右之流。盖坎中一阳之象。坎之心亨以此。
水非火之力不流。水之流。地二之火所使也。天一能生水而不能流。须地二生火以流之。地二之火阳火也。无形之火也。有形则海中之阴火也。故夫求阳水于火中者必于山。求阴火于水中者必于泽。新安海中之火。每成块。大如车轮。随风入城。人惊以为天降火也。风止即旋消灭。以阴火故着物不焦。得湿而愈炎。以水折之。则光焰至天。物穷乃止。盖阴火喜湿。阳火喜燥。阳火可以水灭。阴火可以火灭。以湿伏阳火。以燥伏阴火。其理一也。
凡江阳而海阴。阴故海水重而沉。阳故江水轻而浮。新安灶丁煮盐。俟潮至取注缸中。以饭粒试焉。饭粒之所止。乃可分其咸淡。咸则留之。淡则去之。盖海水阴。有力而能任重。故饭粒止而不沉。能胜饭粒。则可以为盐也。盐与火同类。咸故生火。火故生盐。火者盐之本也。阳也。盐者火之末也。阴也。凡人食淡则血红。淡阳也。阳纯故红。食咸则血黑。咸阴也。阴纯故黑。水者天地之血也。
祝融之汪。南海也。停水曰汪。楚曰汪。闽广曰洋。从广州虎门而出。水皆曰洋。在东为东洋。西为西洋。五月南风大盛。舟始开洋。亦曰飘洋。从洋皮观水。近低远高。如千重云山。上接霄汉。与在江湖观水。近高而远低者不同。每望黄气。知有人烟国土。白气知有山峰。黑气则水。是谓望洋。洋中空旷。风起即知。落帆下帄亦无恙。惟经山岛防旋风。若漏发。载重难寻则沉溺矣。然舟不能轻。轻须以土石实之。风浪既大。非重载不能镇压也。
万州一港。四围有天然石堤。常伏水中不见。港颇宽广。海艟争避风其中。稍不虔。则港口忽生一沙横塞之。须祭禳乃灭。盖海中沙礁。时有时无。皆有鬼神于其间。
廉州海中。常有浪三口连珠而起。声若雷轰。名三口浪。相传旧有九口。马伏波射减其六。予有伏波射潮歌云。后羿射日落其九。伏波射潮减六口。海水至今不敢骄。三口连珠若雷吼。
琼州以海水占年。凡海水热则荒。谚曰。海水莫热。禾谷将结。海水其凉。禾谷登场。
潮
广人以潮汐为水节。或日一潮而一汐。或日两潮而两汐。皆谓之节。其在番禺之都。朝潮未落。暮潮乘之。驾以终风。前后相蹙。海水为之沸溢。是曰沓潮。一岁有之。或再岁有之。此则潮之变。水之不能其节者也。若以岁之十月。自朔至于十有二日候潮。朔日潮盛。则明年正月必有大水。二日则应二月。日直其月。至于十有二日皆然。此亦潮之常而人罕知之。盖水之神于节者也。然大率潮与月相应。月生明则潮初上。月中则潮平。月转则潮渐退。月没则潮干。月与日会。则潮随月而会。月与日对。则潮随月而对。月者水之精。潮者月之气。精之所至。气亦至焉。此则水之常节也。盖水与月同一坎体。故以月为节者。在在有常。而以日为节者。在在有变也。余靖云。月之所临。则水往从之。故月临卯酉。则水涨乎东西。月临子午。则潮平乎南北。彼竭此盈。皆系于月不系于日是也。
张潮【张潮字允信。号春冈。增城人。湛若水弟子。有游艺集。】谓潮者气之所为。故谓潮应月可也。谓水往从月。潮系于月则不可。临安志云。潮汐往来。天地之至信。气升而地沉。则水盈而为潮。气降而地浮。则水缩而为汐。然谓水随气而往来可也。谓水因地而盈缩则不可。尝有候二海之潮者。谓平于东者尝先。平于南者尝后。每差三时。又有谓北水南来则潮长。南水北来则潮落。夫潮长何以自北而南哉。盖河图一六水居北。后天卦位。坎亦居北。夫北。水之汇也。气之关也。天地之喘息。一翕一张。而潮之长落因之。气之张于地也。则水自北奔南而潮长。张之极。则水益南而潮平。张极而翕。翕则水北还而潮落。夫惟气之张翕无停机。故潮之长落应期而不爽。若夫小大早晚之异。临安志又云。当卯、酉之月则阴阳之交也。气以交而盛。故潮之大也。独异于余月。当朔望之日。则天地之变也。气以变而盛。故潮之大也。独异于余日。盖时有交变。气有盛衰。其气机一与月应。故谓海潮应月。理亦昭然。若夫踏残之水。则天地余气。吸将尽而复出也。春夏昼有踏残。昼之永也。秋冬夜有踏残。夜之永也。永故余气复出也。若夜短则汐水无踏残。昼短则潮水无踏残矣。盖皆乘气而往来也。袁昌祚【袁昌祚字茂文。东莞人。与郭棐同修广东通志。有莞沙文集。】云。有人于北海往来。见正北一望。海皆平水无潮。返东北隅。始渐见潮有消长。盖正北方位。先天为坤。后天为坎。皆天一始气。潮从此生而常平。渐乃通诸四海。若循环然。大率应昼夜子午二气为消长之候。有不尽由于月者。虽月常一月而一周天。潮亦常一日而一周地。然皆以先天之气。流行于后天之方位。世儒乌所据而云月配先潮配后也。
广州潮
广州潮。以朔日长。至初四而消。以望日长。至十八而消。谓之水头。以初四消至十四。以十八消至廿九、三十。谓之水尾。春夏水头盛于昼。秋冬盛于夜。春夏水头大。秋冬小。故防倭者。自清明前三日。至大暑前一日。谓之春汛。春汛为大。以水头故。言大汛也。自霜降前一日。至小寒前一日。谓之冬汛。冬汛为小。以水尾故。言小汛也。渔者歌云。水头鱼多。水尾鱼少。不如沓潮。鱼无大小。沓潮者潮之盛也。一名合沓水。水之新旧者。去来相逆。故曰沓。沓。重沓也。当重沓时。旧潮之势微劣。不能进退。鱼去而复来。故多。鱼大者始能乘潮。故大。沓潮者渔人所喜。又粤人以为期约之节。予有沓潮曲云。与郎如沓潮。朝暮不曾暇。欢如早潮上。侬似暮潮下。又云。两潮相合时。不知早与暮。与郎今往来。但以潮为度。
琼潮
琼州潮。每月不潮不汐二三日。冬不潮不汐三四日。八九月潮势独大。夏至大于昼。冬至大于夜。二十五六潮长。至朔而盛。初三大盛。后渐杀。十一二又长。至望而盛。十八大盛。后又渐杀。大抵视月之盈虚为候。以为随长短星者。妄也。以为半月东流。半月西流。亦非也。盖地形西北高。东南下。琼、雷两岸相夹。见水长而上。则以为西流。见水消而下。则以为东流耳。然陈让【陈让。阳春主簿。】云。天下潮汐消长皆同。惟琼海两岸。东西异流。每南岸水流东而长。则北岸水流西而消。北岸水流东而长。则南岸水流西而消。同此一海。两岸异流。彼逆此顺。然东流日仅廿四刻。西流则计时有九。又或数日不流。盖伏流也。天妃庙碑言。十六七八九四日伏流可渡。至中流始有怒涛。乃东西合流处所。所谓中洋合巢浪也。过此可勿戒心。如风大则半日可渡。又岁三月二十三日。天妃渡海南。必有北风。舟楫宜候之。以是日须臾可渡。是日广东边海地。亦皆有风雨。
惠州西湖
罗浮介广、惠之间。为二州所瞻。今行者歌云。下不见罗浮是广州。上不见罗浮是惠州。其厚址盘回数百里。支走通衢将并海。复奋起为揭岭。其势逆趋而上。蜿蜒不断。至惠则攒峦迭巘。如扆如屏。为一城之拥蔽。其灵秀皆潴于西湖。而惠环城皆水。龙川、淡水会为江。而萦于左。槎溪、濂泉汇为湖。而漾于右。右则密迩罗浮。为朱明之水所归。于是湖遂为罗浮之有。而曰罗浮西湖。罗浮上有神湖、瑶池与海通。下有西湖与江通。以其在惠州西。故曰西湖。又以惠有丰山。自疆西迤逦而止于湖。而湖中之利弗禁。鱼、鳖、菱、荷、莼菜之属。施于民者普。故曰丰湖。湖回环二十余里。分里外湖。为三堤间之。水颇高。注江如建瓴。恃三堤以为蓄泄。故堤岁必修筑。三堤各长里许。有桥六。曲曲相通。中有漱玉滩、点翠洲、明月湾及大小岛屿。每当烟雨之际。乍有乍无。远近望之。有海上神山之势。吾粤故有三西湖。一在潮。一在雷。而以惠西湖为胜。子瞻以为不让钱唐明圣湖云。
樵湖
西樵下有湖。环山东南。随水势曲折而成。长亘六十余里。湛甘泉尝标为二十八曲。与弟子棹歌其中。予追和三章。其一曰。二十三泉一半飞。飞为大小水帘肥。湖中尽是飞泉水。曲曲随舟上翠微。山上有二十三泉。皆瀑布也。其尤大者水帘。其二曰。东北湖头接白云。东南湖尾大江分。诸峰不在烟波外。七十芙蓉总与君。山四围皆江水。环有七十二峰。若芙蓉注其趺。故云。其三曰。芙蓉一朵一飞泉。流作湖波荡碧天。廿八花湾行不尽。江风吹上瀑花边。山上又有天湖。方文襄尝畜三瀑布为之。亦称三瀑布湖。三瀑布者。其一出大科峰北麓为双泉。流至云表村为西竺泉。注于宝鸭池乃为瀑布而下。其一出小科峰北麓。合碧云二泉注观翠岩。又合紫云溪。径白山村、伏虎台乃为瀑布而下。其一出诸度坑。历银瓶、盘龙石而下。又有二小泉。一出盘龙石侧。绕石泉书院门而东。一出后冈浮石。并会东涧之水而入天湖。天湖凡受大水三。小水二。烟波浩淼。望若无际。流至山下复为湖。下湖之水。即上湖之水也。每当雨过。辄有飞鱼挂林杪。罾人截湖口而取之。湖口有方子钓台。予尝垂竿其中。
二湖
会城中故有二湖。其一曰西湖。亦曰仙湖。在古瓮城西。伪南汉刘龑之所凿也。其水北接文溪。东连沙澳。与药洲为一。长百余丈。岁久淤塞。宋经略陈岘疏浚之。辇龑故苑奇石置其旁。多植白莲。因易名白莲池而湖亡。其东偏。今有仙湖里遗焉。其一曰兰湖。南越志。番禺北有芝兰湖。广州志。兰湖在双井街。其水常潴。今亦亡。其地亦犹曰兰湖里云。城中又有二洲。一曰粤洲。在玄览台西。为白云之水所注。一曰药洲。在越王台西南一里。即龑所凿仙湖。与之为一者也。二水既广。复与番禺二山青苍映带。每当春秋佳日。登临者不出三城之外。其观已足。今也三城连而为一。三山亦失其二。番与禺仅存培塿。而洲与湖之烟波浩淼皆不可问矣。王于一【王猷定字于一。南昌人。明末尝入史可法幕。入清不仕。有四照堂集。】有言。世之变也。志风雅者。当纪亡而不纪存。呜呼。吾粤之所亡者。今岂惟二湖二洲之胜概而已哉。
陷湖
遂溪有陷湖。湖故托、宁二村也。相传隋开皇时。有一白牛过之。村人杀之以食。风雷暴作。二村遂陷为湖。至今渊深不测。有龙居焉。旱则有司杀一白牛沉于湖以祷。霖雨立至。盖激龙之怒云。其水痕晴则日增。雨则日减。或曰。此为海眼。潜通于海。凡雨皆自海生。雨则水气上于天。此泉下趋。故日减。晴则水气复弥于海。此泉不泻。故日增。
照镜湖
番禺治东北五十里。有小湖。每旦。湖中有一轮。光明如月。大四五尺。朝日射之。摇荡照耀。土人以为古镜。因名湖曰照镜。有歌曰。湖中有镜长如月。然淘之亦无所有。自掘断后山龙脉。镜光遂隐。
夫溪
夫溪。在仁化东北百里。昔有妇送其征夫至此。故名。予有夫溪曲云。夫溪溪水水分流。流向东西似御沟。恨绝当年征戍妇。潮痕长与泪痕留。又德庆东五十里。有夫号水。其十里。有思夫水。昔有征夫不归。其妻思之哭以死。比夫归。未及家十里。闻妻死。亦号泣死之。乡人因名其村及水曰夫号。水有二派。东派出西源。西派出富豪。合流入于西江。即思夫水也。水旁有思夫村。其歌云。思夫之水。流声呜咽。夫号之水。与之同绝。
月溪
月溪。在广州白云山之阳。群峰掩映。若云间之月。故曰月溪。宋时有月窟庵。予诗。月溪如月在云间。
银溪
银溪。在大埔西七十里。所产鱼不腥。以其水澣衣。不用粉浆。自然皓白。故曰银溪。咏者云。水有银光是月华。
陆溪
陆溪。在德庆西四十里。其源出佛子岭。东流四十里入于江。自陆贾至此。溪名陆。山名锦石。江名锦水。亦曰锦江。以贾所曾濯锦。又名濯锦川。人知蜀有锦水锦江。不知东粤亦有之。旧有大中大夫祠。在锦江上。有咏者云。陆庙春晴候。花飞锦水香。又云陆贾祠前锦水香。仁化亦有锦水。其源一出崇义仙人岭。一出太平山。会于长江水口过龙石。水中石五色如锦。亦曰锦江。
香溪
有人自石龙得一小水。沿洄于断峡深林之间。三日而至罗浮。舍舟八里。则冲虚观在焉。盖此水即罗阳溪。为罗浮七十二长溪之一。然自来游罗浮者。而东莞。而增城。而博罗。皆由陆路以入。未有荡桨溯流。竟可达朱明之洞者也。此水无名。予以山中贩香屑者。时时驾筏往来。因名之曰香溪。以为入山奇道。为诗云。不用仙人绿玉笻。朱明门户水重重。因君识得香溪路。舟入罗浮四百峰。又云。三日仙源路不穷。冲虚观口系孤篷。自来渔父无寻处。曲曲千岩万壑中。
沉香浦
沉香浦。在南海治南十里。昔无名。自吴隐之投沉香其中。浦遂名。浦亦幸矣。沉香在隐之。不如其在浦。浦存则沉香长存。士大夫有欲得沉香者。其问诸水滨可矣。自晋至今。南海无沉香也。有则惟浦中沉香而已矣。
沉香浦又一。在临高城南。昔有县令。投沉香其中。沉香时隐时见。后一县令。使人没水取之。沉香长丈许。大三四尺。出水时波涛汹涌。声若惊雷。久之复自沉没。盖亦有神云。
沉香浦凡二。而墨研沙一。沙本无沙。以墨研而成沙。浦亦无浦。以沉香而成浦。然浦犹有其二。而沙仅一。然则投沉香者。犹易于投墨研者耶。浦与贪泉。皆以隐之得名。能饮贪泉者。能投沉香。今之不能投沉香者。皆其不能饮贪泉者也。吾将浚贪泉之源。而决其流。放乎三江。盈于五岭。使士大夫饮者。多为沉香而作浦。
昌乐泷
昌乐泷。在乐昌县西北六十里。自泷口以上至平石。凡有六泷。乃郦生所称。崖壁峻阻。岩岭干空。交柯云蔚。霾天晦景。谓之泷中者。泷中之山名监豪。两峡相抵触。欲崩欲陷。枫、楠、豫章诸大木撑之。天从石罅中出。仅寻丈许。随峡势以为大小。屈曲萦回。百余里至泷口。乃稍开豁。峡中一名武溪。其水源出桂阳王禽山。入临武。经鸬鹚石南流。合泸水泠君之水。激为大泷。滩流赑怒。惊湍飞注。凡有六处最险。其曰寒泷者。涛风沫雪。凛冽如深冬。舟出没者。衣尽湿。如裸而泅。冻不可忍。上有庙。祀汉桂阳太守周昕。报始疏凿之功也。庙左祀昌黎韩愈。愈昔至此。不敢涉。有泷吏诗云。险恶不可状。船石相舂撞。故亦称韩泷。一曰金泷。其崖昔为雷击。倾裂数百丈。颓波所入。众壑石崩冰冲。鼓若山腾。转如电掣。尝有金银光怪。一曰白茫泷。一曰垂泷。悬洪百余仞。汇为巨潭。渹豗腾沸。望之茫洋。一曰梅泷。上多梅树。有兽白毛而长臂。旦夕吟啸。人以为猿公。一曰腰泷。言在泷之腰也。亦曰穿腰泷。舟人率以两篙穿腰。舁舟而上。日不能十里二十里。舟下者。势如劈箭。直入九渊。离巨石尝一发许。路或穷。折而入岩窦。则山液滴沥。阴湿毒淫。若有蛟蛇鬼怪之物。欲相搏噬。令人凄神寒魄。不能自持。自寒泷至此皆绝险。舟上者与石争。下与水争。与石争者势在篙。与水争者势在船。其可为力者。人半之。不可为力者。天亦半之。出峡至泷口。有鹅公石。在水中险若淫预。过此乃敢泊舟。岭南谓水之湍浚者曰泷。诸州皆有泷。英德有泷头水。罗定有泷喉。而以此六泷为大。六泷又以穿腰为大。予有泷中号子云。舟子穿腰欲上天。下泷船笑上泷船。上泷争似下泷险。一片风帆乱石边。又云。舟随瀑水天边落。白浪如山倒翠微。巨石有时亦却立。白鸥欲下复惊飞。泷口东岸。有赵佗古城。佗昔自王。首筑此以扼楚塞。盖以秦新道惟此泷中最险。彼北从浈水、西从漓水以入者。险皆不及泷口。有望泷楼。去县西北三十里。县西门曰西泷。其东曰东川。南曰武水。武水至县南有龟峰。横当水口。水为萦纡倒流。上有一亭。予书曰武溪亭。有记。
白鹅潭
珠江上流二里。有白鹅潭。水大而深。每大风雨。有白鹅浮出。则舟楫坏。丙申五月朔。二白鹅状如小艇。随波下上。时无风雨。舟经此者皆见。以小铳逐之。飞数百步没于水。相传黄萧养作乱。船经此潭。白鹅为之先导。亦妖物云。
赌妇潭
赌妇潭。在龙门蓼溪水口。相传有二童男女戏赌。各持竹一边。从上流掷下。云两竹相合。即为夫妇。至下流观之。竹果相合如生。遂成夫妇。故名潭曰赌妇。潭上竹林名媒竹。予有谣云。两边生竹合无痕。生竹能成夫妇恩。潭上至今媒竹美。枝枝慈孝更多孙。又博罗有合竹洲。其事亦相类。
十龙潭
十龙潭。在东莞县东南三十里。其山曰深溪。与彭峒、大岭、青嶂相连。甚幽邃。山有一大瀑布。注处辄为一潭。凡十注。遂成十潭。初潭在谷口。春水初生。潭上之石辄掩其直泻。水皆横飞以入潭。状甚诡激。右折为第二潭。水稍平。石齿历历可数。其上苍壁平削。飞溜溅空。白昼轰雷砰磕。破顶门而出。毛骨为之寒竖。其下潴水相环。如双轮回转。为第三第四两潭。又上峰益鑯峻。水益湍驶。溪中多有美玉。色如绀青。樵人以砺斤斧。异花芬郁。云雾晦冥。白沙朱草之间。虎迹尝暖。此山之最深处也。是为第五潭。上百步为第六潭。左右多怪石。突怒偃蹇。横抵飞湍。势若熊罴决斗。以与潭水冲击。常有火光熊熊。随风四射。然火光非生于石也。凡海水寒则生阴火。潭水热则生阳火。此阳火也。潭水寒而与石冲击之。过则热。热故生阳火也。如是者。凡在第七、第八、第九潭皆然。磴道峭危。往往中绝。涉涧蛇蝮行。乃得至大瀑布下。大瀑布高千尺余。排峰直注。水花成片如云。既坠复起。从空旋舞。备极环诡之观。其下为第十潭。水甚黝黑。是为激龙之渊。天旱。人辄怒其龙而投以热铁。则大雨。故曰激龙。石上有古刻飞泉及紫虚洞天六大字。笔法用颜鲁公。
涌川
涌川。在高明城南。区太史海目之所居也。尝有泛涌川出三洲口溯大江至石洲诗。又有涌川花树歌云。正月二月春风微。涌东涌西花乱飞。着水纔冲青雀舫。因风复上白鸥矶。
思乡水
思乡水。源出廉州之废石康县思峒山。至武利江复还本县界内。入晏江。以其去而复还。故名思乡水。予有谣曰。水亦思乡向故山。人流不似水流还。人流若似思乡水。那有离愁在世间。
黄塘
端州七星岩西有仙掌峰。峰下有湖曰黄塘。相连数塘为一。广百余顷。野生荷花菱芡之属甚众。以水深。莲茎长至二丈。予棹歌有云。一丈莲茎二丈花。枝枝高过钓鱼槎。又云。莲花二丈穿莲叶。莲叶虽长不及花。
黄泥湾
舟自黄泥湾乘流至阳春县。一路重峦复嶂。与罗旁诸山相接。百余里不断。平畴中往往削出奇石。每一石高百余尺。皆有古木槎桠其上。藤萝下垂如瀑布。苔积如云。苍翠阴寒。停午失景。如此者数十百石。人家在岩洞中。与蝙蝠分其芝房。与胡孙争其果蓏。偃卧者乳床。漱饮者洼尊。多有巢居穴处之遗焉。竟日倚篷玩赏。恨奔流太驶。不能细加领略耳。岭南多佳山水。此乃羊肠小路。行旅罕经。故无有言及黄泥湾者。
迷坑
广宁县北五十里有圆岭山。横亘十五里。其坑凡九十有九。坑坑相似。失道必三日乃得出。采笋者一一记其处。称曰迷坑。山歌云。莫采广宁圆岭笋。迷人九十九条坑。
潮水泉
韶州清溪驿东五里许。有潮泉。泉有雌雄。雄大而雌小。一雄长则一雌消。日凡三长三消。初以鸡鸣。次午次酉。消则涓滴不留。惟秋冬间泉无消长。乃有细水长流。土人以泉应潮。名曰潮泉。湛文简云。此泉或如龙蛰。或如雷声。倏忽无时。天下之灵。予诗云。一泉天半有神灵。吸得江潮上翠屏。千里潮来清远峡。不教一宿返南溟。连州南亦有潮泉。仲春至孟秋。每日从丑涌流至申。仲秋至孟春。每日从申涌流至丑。其下流又有斟泉。一曰斟溪。或经年无水。或一日十溢十蘸。始兴城东百里。有朔源泉。长于朔。消于晦。新兴北蕨村有井。水泉溢出。高于他水尺余。平时澄澈可鉴。至辰未则泉浑浊。流出木屑灰尘诸物。良久如常。是皆与潮通者也。
贪泉
石门有泉。饮之辄使人贪。名曰贪泉。语云。登大庾岭。则芳秽之气分。饮石门泉。则清白之质变。由来久矣。然泉独不能得之于隐之。隐之云。试使夷齐饮。终当不易心。则是泉之力。亦有时而穷也。嗟夫。粤处万里。禁网故号疏阔。异时吏者因得以操柄取盈。念无以谢粤民。则委罪于石门之泉。曰。是饮焉而能使人易心而墨也者。而东莞之南。黄岭有廉泉焉。长令者亦未闻有饮之而廉者也。何均之泉。而廉者不能使人廉。贪者乃独使人贪。其人累泉乎。泉累人乎。
贪泉一在连州之五溪水。与在石门者为二。二贪泉为吾粤大患。饮者自陆大夫始。数千金之装。捆载而西。千载下士大夫莫不艳之。珠玑、犀、玳瑁、果、布之奏。视者犹外府也。至辄甘心焉。曰泉实然。泉之见罪。非有吴刺史不能释。泉乎泉乎。盖望吴刺史也如望岁哉。
丰湖二泉
惠州丰湖有二泉。曰清醒。曰古榕。清醒在丰湖南姚坑。泉口仅如盂。日汲数十石不竭。水比他泉稍重。古榕在湖峰西麓。迸出石隙。甚芳冽。清醒则甘。然冬尽春初。古榕泉味复与清醒埒。清醒不变而古榕独变。亦异甚。
醴泉
醴泉。在开建县一里。从石中流出。味甘如醴。一名酒井。人声一呼。辄有白沙滚起。泉随沙上。涓涓不息。予诗。泉应人声出。潺湲滚白沙。
寿泉
寿泉井。在兴宁东二十里。每大雨。诸坑堑浊水交流于井。井水独清。土人名其地为井子唇。浊在唇而清在腹。汲者去其唇之浊。取其腹之清。味甚甘。饮之多寿。是曰寿泉。
三泉
琼州有三泉。其在府城东北者曰双泉。相去咫尺。一甘一咸异味。苏子瞻名曰泂酌。有诗云。酌彼两泉。挹彼注兹。一缾之中。有渑有淄。其在州北郭三里者曰粟泉。出石罅中甚甘。泉底多银沙星。有粟叶长青。时时浮出粟米。啖之香美。子瞻名为粟泉。或曰泉非真浮粟可食者也。泉脉上涌细白沙。累累若浮粟耳。凡佳泉多兑之所出。乃天地血脉之水。最养人。山中石泉。则天地精髓之水。坎之所出。味寒冽。不甚养人。此泉与大泽相通。又含粟米之气。是真可以久服者。
瓮泉
瓮泉。在龙门南四十里。有石瓮七。大者径二丈。小者一丈。其深莫测。上有泉。自石间涌出入于瓮。涛声舂天。如雷阗阗。予诗。石瓮东西七星列。天泉日夜一雷舂。
十三迭瀑泉
春州十三迭瀑布。为天下飞泉之冠。庐山三迭泉方之。鲜如也。予诗云。匡庐三迭挂虹梁。复有黄山九迭长。争似春州十三迭。交飞白水一天凉。又云。阳春白水十三迭。势比增城白水长。更有崆峒岩洞好。龙床偃卧绝清凉。又云。一迭冰霜一迭云。峰峰沾湿女萝裙。白猿不敢潭间饮。镇日雷轰隔岭闻。予平生绝爱瀑泉。尝亭于三迭泉之下。为三迭泉操以落之。兹于十三迭泉。益用流连忘返。斯三诗亦将写之于琴。而名其琴曰十三迭泉。铭之曰。春州十三。匡庐三迭。于此琴中。流声相接。
海中淡泉
海中淡泉凡六。其在新安七都大洋中者。曰鳌泉。在五都蚊洲者。曰蚊洲泉。在阳江西北六十里。三丫港西水旁者。曰三丫泉。在澄迈东海港中者。曰那陀泉。在文昌七洲洋山大海中者。曰淡泉。在陵水东大洋双女屿者。曰淡水井。皆不以海而咸者也。盖天一之水。上出而果行。故淡。此源泉之混混者也。海水者。众流之委。以润下故咸。咸故不能生物。古人祭川先河。重其有源。又淡而能生物也。物生于淡。淡者一阳之真味。出于坎之心。浮于兑之面。而不少变。阳实于中故也。
朋泉
陈文忠以抗疏罢归。于城北白云山筑馆。曰云淙别墅。中有镜机堂、宝象林、无畏岩、海曙楼、邀瀑亭、余箫阁、清泠庵诸胜。尝榜少陵句于门云。天下何曾有山水。老夫不出长蓬蒿。识者知其有忧世之心焉。公以云淙喷薄。为瀑布下流。其水湍激悍怒。不可瀹茗。一日摩挲岩石。忽有两乳泉从指间觱沸而出。甘冽清寒。具中泠之味。公大喜。谓斯泉有偶。如贤哲之不孤生。因名之曰朋泉。自公殉节。云淙沦于 烟草。予视斯泉。犹公之碧血。而不能饮。
温泉
电白县西三十里。有冷水池。池中有温泉喷出。缕缕如贯珠。至溪则怒流澎湃。触石生烟。热乃愈甚。一二里犹炎蒸。郁郁不散。其余山谷。亦有温泉四涌。遥见火云蓬勃。丹气炃熅。行者莫不汗流浃体。泉微作硫黄气。其热可以汤鸡瀹卵。而寅、午、酉三时尤灼。他时则稍杀。盖丙火生于寅。丁火生于酉。有帝旺于午故也。斯乃神人所暖。主疗人疾。痿、瘵、痱、疴。浸之则痊。故张平子云。览中域之珍怪。无斯水之神灵。盖火德所钟。非同井之冽寒者也。粤本炎徼。得阳明之精气居多。故其地皆产五金八石。五金之水寒。八石之水热。有五金之所。即有八石。有八石之所。即有五金。而温泉则多为硫之华、丹砂之英之所融液。岭南纯火之地。生八石之所十之六。生五金之所十之四。故温泉之旁。皆有 凉水以和其汤。处处皆然。博罗之白水山。有二涌泉。相去仅步武。而东泉热西泉寒。游人以西泉解东泉。然后调适可浴。唐子西以为吹气为寒。呵气为温。而同出一口。不知西泉之寒。五金之水也。东泉之热。八石之水也。五金八石。相比而生。故咫尺间一寒一热各异也。又惠州城北有三井相连。其泉一冷一温一热。而英德湘陂村有圆水。广二百步。一边暖。一边冷。冷处清绿甚深。暖处白而浑。玄素既殊。凉燠亦异。是名除泉。亦犹江乘之半汤泉也。此皆五金八石之水所分也。
英德又有热水湖四。一在潭头。三在太平庵溪左。皆涌沸如汤。乳源县西二十里。有鞋田温泉。出于石长盆中。溜涌如沸。名天汤。人多以蘼芜香茅杂投其中浴之。其西二十五里。有小汤盆。又西三十里。有西田温泉。西北二百二十五里。有大坪温泉。而海岱温泉有四。与榔木桥水尤热。曲江东南五十里有温泉。每霜雪时。益沸涌。炎气云浮。以熟生物。与炊者等候。然时有细赤鱼游其中。弗为灼也。化州有温泉。在州北。为罗水之源。遂溪有温泉。在涠洲。其泥黑。以浣衣可白如雪。新安有汤井。在玉勒村。秋冬尝有烟气。新会有汤湖。在城西南一百十里。迤逦长溪。中流一带。其热如汤。上下之流皆冷。东安有热泉。在城西南之西山。从化有温泉。在县东山麓。阳山有温泉。在龙阪滩侧。翁源有温泉。在县北桂竹峒。与韶城通。常有芝麻浮出。龙门有温泉二。一在县西十里。一在县南六十里。清远有温泉二。一在邑东潖江阳塘村。一在邑西善化乡。乐昌有温泉三。一出泠君山下。一出县北之周山。一出九峰汤塘。始兴有温泉。出灵水源上。当隆冬时。蒸气数丈。凡二井。上浴而下烹。又有四温泉。一出凉源。一出跃溪。一出葫芦洞。一出清化。兴宁有温泉三。一出吉湖傍。既泛湖漘。复潜行地中。自窦涌出。居人燖盥以为常。一出南墩。其一出北墩尤热。一出县南泥沙中。广可百尺。如蟹眼者百余。河源有温泉六。一在和溪。一在黄沙。一在热水。一在立溪。一在黄田。一在康和。和平有温泉三。一在汤坊水。一在马塘江。其一在浰头者尤热。长乐有温泉六。曰鸡子嶂。在县东南三十里。曰横陂。在县东南五十里。曰下埠。在县东南六十里。曰排岭。在县东南七十里。曰大渡。在县东百里。曰嵩口。在县西二十里。海丰有温泉。在县西北鹅哺岭下。潮阳有温泉二。一在新田山后。深广四五尺。一在县西坤柄山。地曰汤坑。饶平有温泉。在东十里汤溪。流为别溪者三。入于海。惠来有温泉。在西坑。冬时益热。平远有温泉潭。在城东南五十里铁矿山侧。琼山有温泉。在县南西黎都上十三峰下。文昌有汤泉。在县南五十里多寻都。周百余步。冬夏常温。乐会有温泉二。一在县西上北偏乡。一在城南十五里。嘉濂小河之侧。名温泉河。万州有温泉。在西四十里普礼村。凡五六所。而西田埇者尤热。陵水有温泉。在西北五十里。崖州有温泉。在(竹思)簩岭下。又有热水塘。在州北三里。感恩有温冷池。在城东十里许。池周三丈。中分两脉。一温一冷。又有温汤泉。在城北七十里。昌化有水曲泉。在县南黎都。四时恒温。澄迈有温泉三。一曰南滚泉。在县西封平都田中。夏冷冬温。一曰湳艳温泉。在县西青岭东。一曰水曲泉。在县南黎都。四时常温。临高有冷热泉。在县西南百里。其源自讨伦岭。中分冷热。罗定有温泉二。一在平窦白龙堡柏水坪。一在云际山麓。广二尺。一名云沙。信宜有温泉二。一在谭峨乡。一在县城南半里许。春夏温。秋冬大热。阳江有温泉二。一出北惯官路南。秋冬尤热。气蒸蒸尝若烟雾。一出南河蚺蛇冈东。阳春有温泉二。一在城东之南乡。方广四丈。深二尺。香洁无硫黄气。一在城西北丹竹村。广可三丈。长四尺。深半之。恩平有温泉三。一在那吉峒。一在云立山。一在仕峒之马蹄冈。石城有温泉。在县东北八十里。石洞山之北。冬夏如沸。龙门有热水潭。在鸬鹚石上。隆冬水暖可浴。灵山有旺泉。冬温而夏凉。盖岭南十郡。无地不有温泉。而泉又善变。忽寒忽热。盖五金与八石相为制化故也。其多夏凉。则以夏时火在天上也。多冬热。则以冬时火归地中也。温泉者。火之水也。禀纯阳之烈气。为养生者所取资。故古之丹客。率来岭峤。借此正阳津液。以变其纯阴金骨。以水中之火补其阳。以火中之水还其阴。温泉之为功也。盖莫大焉。
毒泉
长乐有两毒泉。其一在曾峒嶂下。相传宋邹太尉引兵征铁板僧。去毒泉二尺许。以剑剸地。泉即随剑入地不为害。一在黄麖岭。有军士误饮而死。文文山移营其上。祷而止之。曲江蒙浬驿对岸。亦有毒泉。沾足溃烂。泉所注田数十顷。食其田谷者。一二年辄死。号蛊毒田。斯乃地之孽气所注也。安得有邹、文二公者。以至诚消其患害乎。
风井
风井。在阳江西北五十里南河都山巅。广丈余。深不可测。天将大风。井中先鸣三日。鸣止则大风起。盖地至虚之所也。凡雷生于地之实。风生于地之虚。以实故雷出地而后鸣。以虚故风在穴中而已鸣。惟虚故生声也。顺德西南三十五里之美山。旁一石孔。有声则风且雨。感恩城东二十五里。有一峒。春夏之间。窍中常发南风。猛烈如飓。晨起暮息。或至数日不息。亦皆以虚之故。然此皆阴风也。凡阴风出于地之虚。阳风出于天之虚。出于天之虚者其风生物。出于地之虚者其风杀物。
九眼井
九眼井。在歌舞冈之阳。相传尉佗所凿。其水力重而味甘。乃玉石之津液。志称佗饮斯水。肌体润泽。年百有余岁。视听不衰。又尝投杯于井。从石门浮出。舟人得之以为神。名越王井。通典谓南海有天井门。天井者越王井。门者石门也。井又名越台井。以在越王台之下也。广州诸井此最古。南汉主亦尝饮之。号玉龙泉。其广丈余。有九孔。文石为盖。汲者欲得井华。分绠而下。瓶罂各满。毋相抵触。人甚便之。自汉至今。以为尉佗之遗泽云。广州故多佳泉。其知名者有十。正德间。学士黄谏【黄谏字廷臣。临洮兰州人。博学多艺。好品泉水。官翰林学士。谪广州通判。】譔广州水记。谓城中井水九眼殊胜。城外则鸡爬井甘冽。因名学士泉。次则九龙泰泉。次蒲涧帘泉。次越井。次双井、甜水巷井。次韸韸水。次洗白井。次居士泉。次藩司郡廨二井。学士泉去九眼井五里。石泉也。今烹庙后岕者皆用之。九眼井又一。在龙川治西赵佗故城。名赵佗井。味亦甘冽。
绿珠井
博白县本高凉白州。东粤之地。其西双角山下。有梁氏绿珠故宅。宅旁一井七孔。水极清。名绿珠井。山下人生女。多汲此水洗之。名其村曰绿萝。以比苎萝村焉。绿珠能诗。以才藻为石季伦所重。不仅颜色之美。所制懊侬曲甚可诵。东粤女子能诗者。自绿珠始。今双角山下及梧州。皆有绿珠祠。妇女多陈俎豆。其女巫亦辄歌乔知之绿珠篇。以乐神听。绿珠又善吹篴。传其弟子宋袆。篴谱旧存祠中。邝湛若常手录以归。有苍梧访太真、绿珠遗迹诗云。云里玉环妃子井。绿萝金谷懊侬村。霓裳萧散华清舞。玉篴难招博白魂。妃子井在容州云凌里。水最冷冽。饮之美姿容。旁多香草。容州又有绿珠江。予有容州咏绿珠遗事诗云。绿珠江水绿。人向镜中留。金谷知谁似。翔风见亦愁。月中教横笛。花里坠飞楼。自作懊侬曲。风华不可求。又云。自舞明妃罢。何曾秘玉颜。裁缝丝布澁。游戏犊车闲。笛响虚无外。楼高烟雨间。容州谁不羡。双角美人山。湛若云。绿珠玉篴有尸渗。土花斑驳如绣。昔宋袆持入宋明帝宫。袆死以此篴为殉。巢贼发宋诸陵得之。后入交趾。清夜闻歌。每能自叫。盘公以名马五十匹易之。其井汲饮者。生女必丽。土人以巨石塞其一孔。女绝丽者。亦损一窍。予尝说其父老使除之。大均曰。绿珠之死。粤人千载艳之。爱其人并及其井。使西子当时能殉夫差。则浣纱溪与此井。岂非同为天下之至清者哉。予诗云。懊侬曾照井泉清。一代红颜水底明。又云。一自绿珠留此井。风流不道浣纱溪。
何仙姑井
井在增城会仙观。其深不测。水比他水重四两。味清甘。人多汲之。何仙姑去时。脱履其上。故井上有亭曰存仙。吾疑井脉通罗浮。仙姑当时从井中潜出。见于罗浮麻姑之峰。令人取其遗履井上。盖以水府为解也。浮丘为朱明门户。有珊瑚井。井者朱明门户地。地道四通。以一窍为往来之所自。此井如之。人见以为井。不知其为洞天也。
亚姑井
罗定界石村。有曰东西二井。万历间。村中有妇善淫。人或犯其小姑。小姑沉东井而死。妇惭悔。亦沉于西井。今东井水至清。居人汲饮。称曰亚姑井。西井则甚混浊。予为铭曰。水不能清。以姑而清。姑之清兮。水之荣兮。水不能浊。以嫂而浊。嫂之浊兮。水之辱兮。惟妇与女。水其因汝。人不知之。水则知汝。吁嗟妇兮。畏此水之知兮。吁嗟女兮。畏此水之因兮。
龙井
西宁治东五里。山半有龙井。大仅尺许。深五寸。渗出沙中。不盈不竭。饮之味冽以甘。予诗云。泷西一龙井。涓滴是真泉。有本云根里。无声瀑布边。
海月岩井
东莞海月岩侧有石井。深六七尺。窥之辄见风帆来往。或有诗云。井底风帆人尽见。非关倒影海中来。
官井
乐昌治东南百步。石上有涌泉数穴。味甘冽。名曰官井。亦曰玉井。井水流入小溪。潺潺有声。上有古榕数株。垂阴茂密。人家列居其旁。不用繘井。而水无不至满而溢焉。则溪分两道以流之。溪之水为其所夺。浊而使清。轻而使重。溪盖有厚幸焉。凡井水从地脉远来者为上。近为江湖所渗出者次之。玉井伏流山谷间。至此趵突而出。乃天然美泉。非井也。古之为井者。底以黑铅。镇以丹砂。使长得纯阳之气。饮而无疾。凡以补泉之不足也。泉而天然。则金膏玉髓之所凝。所谓神仙美禄。名曰官井。以在官道之傍。人不得私。亦并受其福之意也。
肇庆七井
包孝肃为端州守。尝穿七井。城以内五。城以外二。以象七星。其在西门外者。曰龙鼎冈井。民居环抱。清源滑甘。为七井之最。此郡城来脉。山川之秀所发也。大凡幽溪邃涧之水。饮之消人肌体。非佳泉。佳泉多在通都大路之侧。土肉和平。而巽风疏洁。乃为万灶所需。食之无疾。孝肃此举。端之人至今受福。大矣哉。君子为政。能养斯民于千载。用之不穷。不过一井之为功。亦何所惮而不为乎。易曰。君子以劳民劝相。言凿井之不可缓也。江城妇女。冒风雨出汲。在在皆然。惠州城中亦无井。民皆汲东江以饮。堪舆家谓惠称鹅城。乃飞鹅之地。不可穿井以伤鹅背。致人民不安。此甚妄也。然惠州府与归善县城地皆咸。不可以井。仅郡廨有一井。可汲而饮云。
流杯曲水
流杯曲水有二。其一在增城张老岩。石版斜铺十余丈。一水从石罅中流。萦纡百折。游人每以小石障下流以畜其势。乃两两夹水而坐。使人酌杯酒置上流。听浮游所至。取而饮之。然有不得饮者。有一再饮者。有杯流至前。忽复流而之他者。有顺流而下。忽复旋回而上者。于是哗然争饮。相欢以笑。其一在从化之北四十里。一泉自山巅飞下。分为两带。上下凡二级。曰百丈带。其深处汇为渊潭。不可测。浅者流离四出。引之可以浮觞。又龙门有圣漈岭。流水九曲。注为飞泉百十丈。下成深潭。亦可以浮杯逐暑。
湳
琼山县西北二里下田村。有第一水桥。名湳一。又一里有第二水桥。名湳二。又三里。水桥名湳茂。其南十六里有湳渭溪。西南六十里有湳天桥。澄迈有湳滚泉。有湳渚上都、湳蒙陂、湳坑陂、湳艳温泉。定安有湳白江。儋州有湳滩港、湳滩市。万州有湳陵山、湳陵水。崖州有湳漏岭、湳西岭。湳之称。惟琼独有。他处无之。岂以琼在天下之南。名水多以湳者。其犹曰南之水耶。
漈
龙门县其溪滩之极险者。名之曰漈。有曰濠双十二漈。有曰白水漈。漈与泷。皆天下绝景。六泷可比闽之九龙。十二漈可比浙之五泄。舟子歌云。宁上十九龙。莫上一六泷。
七夕水
广州人每以七月七夕鸡初鸣。汲江水或井水贮之。是夕水重于他夕数斤。经年味不变。益甘。以疗热病。谓之圣水。亦曰天孙水。若鸡二唱。则水不然矣。广州竹枝歌云。七夕江中争汲水。三秋田上竞烧盐。
水之异
白水山在阳春西南。上有飞泉一道。注于潭中。天霁。潭有声则雨。雨有声则霁。九牛泷在南雄城南五十里。一名龙罩水。下有深潭。雨久。响则晴。晴久。响则雨。临高之东南迈龙村。江中有滩。久旱。滩响则雨。久雨。滩响则晴。琼山博落溪中。有大石横亘曰铜铫石。下有六大岩。水注其中有声。旱闻之则雨。雨闻之则晴。澄迈县南王家都有东巽泉。流泻可三丈余。朝响则雨。暮响则晴。称圣井。仁化有龙王坑。一泉涌出。溉田千余亩。霪则小流。旱则大流。天久无雨。云自其泉腾至山巅则雨。澄海县南有鸣洋。在南湾海中。声起若雷。自东则风。西则雨。广宁之西三十里有石涧。山泉自窦出。旱则声闻数里。雨则否。南海县治之北有日泉井。东有月泉井。日出则日泉井中先见日。与月泉井相望。月出则月泉井中先见月。与日泉井相望。南海西樵山有金银井。一赤一白。相距尺许。乌利丹井也。注赤水于银井。赤水不白。注白水于金井。白水不赤。茂名观音山上有金玉井。潘真人昔炼丹于仙坡。其烟通于金井烟则黄。通于玉井 ,烟则白。茂名上宫湾之水。与府治后龙井相通。名曰龙眼。下宫湾之水。与宝光寺虎井相通。名曰虎眼。信宜东有龙山。其南有石孔曰风窖。北有石孔曰雨窖。韶州有雌雄泉。一日两潮。雄长则雌消。雌长则雄消。始兴有朔水。朔长而晦消。博罗有白水泉。东热而西寒。翁源有燕子泉。春出而秋伏。与燕子同其来去。镇平有长潭。与绿水湖相通。湖清则潭清。浊则潭浊。清远有米贵水。在金钗湾上。中有二水。有谣云。米贵水流朱溪岸。米贱水流绿林塘。甘竹滩在顺德之南四十里。凡滩水皆一流。而甘竹滩两流。潮长则水满而下滩。潮消则水干而上滩。谚曰。水消水上滩。水长水下滩。是两流也。盖潮自滩入。汐自滩出也。舟行者。每纡道象山之阴以避之。名偷洋滘【滘系广东土字。音叫。二水相通处曰滘。亦作(土窖)。又作(氵窖)。】。文昌有浮山。屹立海中。分潮水西东。朝潮至浮山而东。暮潮至浮山而西。谓之分洲洋。琼海分东西二溜。凡渡海必候流水。东海鸣则风。西海鸣则雨。土人每占之以候渡。又琼海半月潮长则西流。海南易渡。半月潮回则东流。海北易渡。朔望前后潮大。上下弦前后潮小。雷之州东有调黎之水。日两潮两汐。西有那黄之水。日一潮一汐。予有雷阳曲云。郎心好似调黎水。不起风波春复秋。日日两潮还两汐。令侬消却别离愁。又云。花下欢闻白马嘶。郎来日日在南溪。莫如琼海潮相似。半月东流半月西。文昌西北有分水江。一水分两溪。左者色黑右者白。交流至海。始兴有墨江。水黑如墨。流至江口与浈水合。五里间。黑白判然。万州樟树岭石上有人马迹。或沙水上。迹隐则岁丰。见则岁歉。合浦南有涠洲。去海壖可二百里。天阴雨辄望见之。晴霁则否。定安江中有石人。令贤则石人出。否则隐。
广州城濠
广州城北无外濠。以其地纯石。又以山从南岳而来。其首大庾。其足粤秀。粤秀为广州主山。地脉一断。则数千里神气不相贯。故秦始皇凿马鞍冈而血流数日。冈在粤秀肘腋之间。灵异所结。乃东广人文所恃赖者。然此方近山。又不可不为豫防之计。议者欲于城外筑虚心墩台。台悉从城头而出。以将军大炮护之。又于城头一带。多筑横墙。自相隐覆。使敌人登高觇我。不能知城上虚实。亦一策也。
塞新河
郭光禄【郭棐字笃周。番禺人。湛若水弟子。官光禄卿。著有粤大记、梦菊全集。】谓。会城妄将西翼龙沙从中擘断。以为新河。此几于蒙恬之绝地脉。盖会城沙水气脉。起伏周环。有情有势。真天地造设之奇。惟右臂中断。为害不小。今宜填新凿之河。以培其旧。塞大观之口。以折其流。使水徐至蚬子步乃出海。以顺其势。且也水循故道。性顺而易行。力浚旧河。功省而易集。又宜开通彩虹桥、荔支湾、半塘上流。以引随龙之水。使之迤南而会太平濠。东抱城郭。源既长而风气固。则地富庶而人文大出云。
开河
陶三广公【陶鲁字自强。郁林人。官湖广右布政使兼广东按察司副使领岭西道事。人称之为三广公。】尝从高州开一河。直达肇庆。功垂成。为人所沮。今因前绪而继之。费不大而成永利。盖雷、廉、高、钦地方所以寥落。由水路不通。少商贩也。开此河。则四郡皆为沃壤。寇盗不治自弭。而雷、廉积滞之粟。由河至广州。广州因以资裕。地利至要也。又陶公欲开河三道。一从那龙渡东一里许凿之。以通恩平县南阶山之水。以达蚬冈。一从绵阳涌凿之。使西流以达麻濠之水。皆遇石而废。一从南津港沿海而西。以达丰头港。今淤。然那龙之水达于阶山。不过十里。南津之水达于丰头。不过三里。今取他道另凿。迄有成功。亦百世之利也。恩平诸父老尝以为言。守土大臣欲兴水利。其以此地为先。
南海治西四十里。有两山对峙。吕嘉尝积石其下。名曰石门。盖百粤山川之会也。史称杨仆先破石门。得越船粟。即此。水今干浅。三江之水。一由大路峡径九江以入熊海。一由黄雀冈径分水以趋珠江。其分流西南潭者。夏月四之一。余月十之一。以故舟楫不由石门。郭光禄云。西南潭二支之派。一绕广州。一护顺德、东莞。旧势然也。今则沙淤水涸。不趋石门。会城无朝宗之水。无以贯通元脉。不得不勤君子经纬之虑。然则疏浚之功。不可阙矣。
潭滘河
潭滘河。在新宁县境。新宁最边海。明初设卫广海。以为备倭阨塞。其前五十里地曰铜鼓角。山势崒嵂。横截海湄。怪石张牙。参错沙际。风水冲激。噌吰成声。舟舶每经。颦蹙震悚。稍不戒。船辄倾覆。盖洋海之滟滪也。地去广州三百余里。一望汪洋无际。不可驻汛。猝有外寇。并力以渡。过险则扬帆直入。而新会、香山、顺德、番禺等县。边鄙皆震。闻我治兵。辄先出险。徜徉角外。我师至险。方与风水为敌。艅艎不支。惧其犄我也。往往水犀遄旋。阻险而止。寇虽遯而不能追。两广总制吴公【吴兴祚字伯成。号留村。绍兴人。隶汉军正红旗。康熙时官两广总督。】巡海至此。念新宁百峰山下有潭滘乡。河形隐隐。湮塞已数百年。浚之径海。可以去患而就安。趋便而夺险。一日制胜。十世之利也。于是下令浚河。河成。逶迤三十里。下通上川、下川以至广州。上通广海大洋以出角背。口子设炮台若干。戍以水军。寇至既不得入。又不敢越我而过险。设或昧于一来。我潜师从潭滘出。表里夹攻。必将片帆不返矣。不宁惟是。潭滘所处。逼近百峰、蕉石诸山。层峦迭嶂。其民犷悍。往往阻穼跳梁。不就戎索。自潭滘开为坦途。兵民络绎。至是奸宄失据。咸俯首而遵约束。此一举诚众善皆得云。薛炎洲【薛起蛟字牟山。号炎州。又号焰万。顺德人。有木末山房稿。】记。
潮泉
潮泉。在连州者有三。沈水洞、红<石非>坪、楞伽峡。在阳山者有五。潮水铺、滑石坑、潮下坑、桃江水口、莲塘村。皆潮泉也。在莲塘村者即斟水。其穴若井。或弥年而竭。或一日而十盈十竭。每大雨三日则竭。其出也。率以潮为信。自春至秋。丑出而申入。为阳之潮。乘天地之朝气者也。自秋至春。申出而丑入。为阴之潮。乘天地之暮气者也。广南泉水。大抵应潮居多。而斟水尤不爽其候。岂山泽通气。独于斯有准耶。
三井
广州有三井。一曰星井。在城西六里。古金肃外【光绪五年广州府志作古金肃门外。】绣衣坊。始凿见星于井。一曰月井。在广州城内西南。古月华楼下。今盐仓街旧月泉庵址。旧志。月出则照映井底。光荧澄彻。又有日井与月井相望。在旧青紫坊千佛寺侧。今惟月井存。余皆堙。
罗汉井
罗汉井。在广州城内光孝寺西廊。即古干明井地。古图经云。寺有诃子。取此水和甘草煎。乳白而甘。又谓之诃子泉。
永安五江
永安县有五大水以江名。名曰五江。自鸡公嶂至小黄花佛子凹。冈脊之地。其水四驰。南为秋乡江。其流最长。西则神江诸水。东则琴江。北则蓝口水源、秋乡江、神江、义容江、琴江。其大者小水注之甚众。大者为经。小者为纬。源流见矣。五江。一曰秋乡江。在永安城西南一百二十里。其源二。一出琴江宝峒山。一出官山嶂下。合流而北。过火带社。西纳车峒水。东纳石坑、钟坑水。折而西。田子径水南注之。至县。轿尾水东北注之。堤坑水北注之。南下。猪母坑水又北注之。至半江东纳牙溪水。至马头山西纳下濑水。又西纳官坑水。又东纳黄沙水。又东纳双螺浊水。又西纳逆坑水。东南纳军粮水。至凤凰冈北纳清溪水。又东纳南山水。又西纳龟坑水、吉田水。至曲泒纳下义水。入于东江。广东舆图云。其源一出县东。一出县北。众山环绕。万壑交流。百余折而经驯雉司前。又折而至梅花岭。入于江口。其曰牙溪者。一出羊角嶂北。一出公坑西。至番流水合流而北。纳罗坑村水。西至牙溪口。入秋乡江。曰黄沙水者。一出燕尾山。一出鸟禽嶂。至漈头合流。北过上下汤梅子泒。西入秋乡江。曰军粮水者。出梅坑径。北过唐田西北入秋乡江。曰清溪水者。其出宝山嶂者为上下窖水。出狗头山者为员墩水。合流。纳瓦屋头水。过沙子径、神宫前半径至旱塘。其出天子嶂者。为苦竹水。至旱塘合流。至凤凰冈入秋乡江。曰南山水者。出犁壁山北。过南山至石屯。其在归善境者。一出黄草嶂。一出石塘。至湴塘合流。至上石屯合南山水。西北入秋乡江。曰下义水者。出(石翕)石径北为卷蓬水。出犁壁嶂。西为犁壁水。过上义高冈合流。纳梅子埧水。过下义至曲泒。入秋乡江。二曰神江。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。其源二。一源在林村埔北。东出小黄花。西出嶂下。一源在林埔南。东出佛子凹。西出鸡冠山。合流至龙潭径。北受辣菜坑水。至黄竹径。又北受曹坑水。至黄塘。南受白溪水。至横石。又南受苦竹坑水。至(鱼敢)口。北受陈田水。至鱼潭径。又北受杨坑水。至陂角沙。南受龙头山木公坑水。至停塘。北受花坑水。至企山下。南受大梨水。至邓村。又南受禾坑水。入东江。广东舆图云。其源出鸡寇嶂。周回百折。众水注之。经梧桐山之前。又折而至江口。入于东江。三曰义容江。在县西七十里。发源蒋峒尾。至飞鹅岭合月角岭水。过义容屯至乌鹊潭。其出大鲁嶂、猫儿山者。至安全合流。至中田。合桃子园水。至乌鹊潭。入义容水。至黄坭塘。受汤坑。入于东江。广东舆图云。其源出大鲁山。折而至宽仁司之前。复折而入于东江。四曰东琴江。在县东四十里。自鸡公嶂发源。西受北坑水。至上镇。东受象鼻径水。至水口村。西受塔凹水。至练坊。西受童坑水。至官屋埔。东受甘坑水。至杨梅埔。西受冯坑水。至寺坑。东受黄小塘水。至羊羔。西受黎坑龟湖水。过长乐米潭至琴口。会南琴江。入于横流渡。黎坑水出逃军嶂。龟湖水出宝峒嶂。广东舆图云。北琴江自帘紫嶂发源。由山谷嶂折四十里入长乐界琴口。按东琴江。初志称曰北琴江。故广东舆图本之。然此江在县之东。当名东琴江。称北琴江误。今改正。其曰塔凹水者。一出芙蓉径过贺冈。一出解沙径过袁田。至塔凹合流。入东琴江。五曰南琴江。在城东南六十里。其源自西来者。一出嶂下。一出横排岭。合流至龙窝。纳吉峒水。一出公坑嶂。一出岑里。合流至清溪。合施坑水。俱至明亭水合流。至中湖。纳松坑水至柘口。自南来者。一出漈头。一出黄坑。合流至小鳖。合貉老坪水。过细女滩。纳掩桑水至柘口。会西水。过长乐、大梧。至琴口。会东琴江。广东舆图云。自羊角山发源。沿流由南岭后曲折三十里。入长乐界琴口。与东琴江之水会合。入横流渡。其曰黄花水者。东出芙蓉径。西出陈塘上。不【郝玉麟广东通志(以下简称郝志)。截木作垫曰不。音敦上声。广东俗字。】至鲤鱼头合流。北至散滩径。纳白溪水出康禾。
西樵三十二泉
西樵有三十二泉。其出于大科中峰之南。天峰之北。东流两崖之下。泻于云谷者为左天泉。南自福老峰。流于天峰之南。泻于云谷者为右天泉。二泉最高。西樵第一泉也。双流过仰眠峰。飞泻于喷玉岩下。出于大坑。又南则四峰之泉注洗研池。出于崖子坑。流于九龙洞。出于西坑口。至于大坑。会喷玉泉而东。入于江。西则烟霞洞泉。伏流洞口。会于锦岩泉。又会于铁泉。又会于龙泉。流于石子田。泻于乐尧庄。为左垂虹泉。其云端井泉二溢。流于龟头社。泻于乐尧庄。为右垂虹泉。合流洞口。出于罗汉岩。达于黄冈。而西入于江。北则大科村泉。流于西竺。会于宝鸭池。西出会于饮马泉。南下为泻钱泉。归于天湖。其碧云三泉。一出流清馆。一出山坳。一出村边。盈积五六池。泻于观翠岩。北会于阶梯泉。与贵峰大槽之泉。归于天湖。流出于猪坑。注无底井。又注于官山下。而北入于江。南则云路二泉。流于村南。出于大觜山下帽峰。达于江村而南入于江。噫。一山之巅。九十六峰之间。飞泉四出。其多若此。或有诗云。谁信匡庐千嶂瀑。移来一半在西樵。
日月二泉
广州城中有日月二泉。日之泉每夜辄有一日在其中。月之泉每夜辄有一月在其中。日泉今失其处。惟月泉在金华夫人庙神座下。有巨石覆之。又有星泉。予诗。月泉西出日泉东。日月光生二井中。南海波潮从口上。朱明门户与心通。朝含真气知天一。夕有清光似碧空。汲取寒华供茗饮。仙人美禄此无穷。
潮候
昼潮夜汐。天地呼吸之气。广州里海。视大海每迟数刻。径迅纡回之别也。俗传初一十五。水上日午。初九二十三。水大牛归栏。盖潮候左券。琼海潮昼夜惟一汛。半月潮长则西流。半月潮消则东流。予诗。半月西流半月东。乘潮不必更乘风。又临高、儋州接壤间。水性迥别。儋州东流。则临高西流。儋州西流。则临高东流。予诗。琼潮系星不系月。东流半月西半月。昼夜从无两汛时。临高儋耳东西绝。王佐云。琼潮东西流之说非也。海水只有消长。无东西流。盖因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下。琼、雷南北两岸相夹处。见水长上则以为西流。消下则以为东流耳。有分水漾在琼海中流。漾南属琼。北属雷州。予诗。一漾分流大海中。南潮北汐不相同。
移肇庆水窦
肇庆江干多石矶。苦无泊舟之所。或谓东门外三里许有跃龙桥。其下水窦两重。为崧台石室一带山水之所从出。如徙此窦。深入三四里许。潴水成湾。可泊大小船数百。免风涛不测之患。且于本城下关甚利。窦旁居人稀少。田畴不多。官买之筑堤。费约数千金而已。此似可行。
开浚河头小河
新兴河头。有渠形在林阜中。可以疏凿。使水南行三十里许。直接阳春黄泥湾。以通高、雷、廉三郡舟楫。免车牛挽运之苦。谷米各货往来既便。则东粤全省之利也。此宜亟行。
第十六条坑水
羚羊峡内第十六条坑。其水绝佳。不让灵山寺之水。予诗。羚羊高峡内。第十六清溪。水比灵山好。流当断岸低。
南江水口
南江水口。有浮沉石在江中。舟人谣曰。要知风雨至。但视石沉浮。
贵谷坑
增城之正果有贵谷坑。茂林修竹之间。有细泉涓涓流出。乡人云。岁谷贱则泉流而下。谷贵则泉流而上。因名之曰贵谷坑。予为易曰贱谷泉。铭之曰。泉乎泉乎。毋以谷贵而害我农夫。